赤嵌楼,这座矗立在台南市中心近四百年的建筑,不仅是台湾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更像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默默诉说着台湾从荷据时期到现代的沧桑变迁。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赤嵌樓的故事始於1624年。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為控制台灣貿易路線,在台江內海東岸興建「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这座以糖水、糯米汁混和牡蠣殼灰砌成的紅磚城堡,成為荷蘭人在台灣的行政中心。城堡旁還建有市街,吸引漢人移民前來交易,形成早期漢人聚落。
歷史小知識: 赤嵌樓原名「普羅民遮城」,當地平埔族稱此地為「赤崁」(Saccam),漢人移民後音譯為「赤嵌」。「樓」的稱呼則是清代後期才出現。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打台灣,首先佔領普羅民遮城,並以此為指揮中心圍攻熱蘭遮城。鄭成功將赤嵌樓改為「承天府」,作為明鄭時期的最高行政機構,見證了漢人政權在台灣的建立。相傳鄭成功曾在樓內議事廳召開會議,決定屯墾政策,奠定漢人社會在台灣的發展基礎。
清朝統治台灣後,赤嵌樓的軍事功能逐漸消退,轉變為文化教育場所。乾隆年間,朝廷在赤嵌樓旁興建「海神廟」與「文昌閣」,成為文人雅士聚會、學子祈求功名的聖地。此時的赤嵌樓融合了中式亭台樓閣的建築風格,形成今日我們所見的中西合璧樣貌。
日本統治時期,赤嵌樓被指定為史蹟,並進行大規模調查與修復。1935年,日本人將赤嵌樓改建為歷史館,公開展示台灣歷史文物,成為台灣最早的公立博物館之一。這一時期對赤嵌樓的學術研究,為後世的古蹟保護工作奠定重要基礎。
1945年後,赤嵌樓經過多次整修,1974年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如今園區內保留著荷蘭時期的地基遺構、清代碑林、鄭成功受降圖等歷史文物,以及九座贔屭御碑(全國數量最多),每件文物都訴說著不同時代的故事。
建築特色: 赤嵌樓的建築本身就是一部文化融合史——荷蘭城堡的基礎、閩南式的屋頂、日式館舍的空間布局,體現了台灣多元的文化底蘊。赤嵌樓不仅是歷史建築,更是台灣人認識自我歷史的重要場域。從荷蘭人的國際貿易、鄭成功的反清復明、清朝的文治教化、日本的現代化治理,到戰後的民主發展,赤嵌樓見證了台灣每次政權更迭與文化轉型。它提醒人們:台灣的歷史是多元文化層層堆疊的結果,無法用單一框架簡單定義。
今日,當我們漫步在赤嵌樓的紅磚步道上,撫摸著斑駁的碑文,彷彿能聽見跨越四個世紀的歷史回音。這座建築不僅是台南的象徵,更是整座島嶼的歷史縮影——它告诉我们,台湾的故事從來不是單一敘事,而是由原住民、漢人、歐洲人、日本人等共同譜寫的多元樂章。
赤嵌樓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台灣從何而來」最深刻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