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嵌楼,这座屹立于台南市中心的国定古蹟,曾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普罗民遮城,承载着台湾近400年的历史变迁。如今,在AR(扩增实境)与VR(虚拟实境)技术的赋能下,这座古老建筑正以全新的方式向游客「活」起来。通过手机镜头或VR头盔,游客不仅能看见今日的红砖瓦墙,更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荷兰时期的堡垒原貌、清朝的飞檐翘角,甚至「参与」郑成功接收荷兰人投降的历史场景。
AR技术:虚实叠加的历史剧场AR技术在赤嵌楼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手机App导览中。游客扫描特定标记(如石碑或建筑构件)后,屏幕上会叠加3D复原模型或动画。例如:
建筑演变可视化:对准现有楼体,App可分层展示荷兰堡垒、清代阁楼到日治时期修缮的立体演变过程;
历史人物互动:扫描广场区域的AR标记,郑成功与荷兰总督的谈判场景会以动态投影形式出现,配合语音解说;
文物延伸解读:对准「赤嵌楼」匾额,AR技术可还原其制作工艺,并链接至相关历史文献。
这种「虚实交融」的体验,让历史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说明,而是可互动、可探索的立体叙事。
VR沉浸体验:穿越时空的深度之旅赤嵌楼园区设立的VR体验馆,则提供更彻底的时空穿越。游客戴上VR设备后,可沉浸式体验以下场景:
17世纪荷兰堡垒:漫步于原始棱堡城墙,观察炮台布置与士兵巡逻,感受荷据时期的殖民氛围;
明郑时期关键事件:以第一人称视角「参与」1662年郑成功围城战役,见证历史转折点;
清代文人雅集:置身于乾隆年间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场景,感受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VR技术不仅复原视觉场景,更结合立体声效与震动反馈,强化了历史情境的感染力。例如,在体验战役场景时,地面震动模拟炮火冲击,让游客对历史事件的感知更为深刻。
科技与教育的结合AR/VR技术大幅提升了赤嵌楼的教育功能。学校团体可通过定制化VR课程,让学生「亲身」走遍历史现场,取代传统课本的抽象描述。此外,技术还解决了古蹟保护与展示的矛盾——脆弱区域(如地下室遗迹)可通过VR无限次「虚拟开放」,减少实体人流压力。
挑战与未来展望尽管AR/VR带来创新体验,仍面临挑战:设备成本、老年游客的操作门槛、内容的学术准确性等。未来可结合5G与AI技术,实现更流畅的云端渲染与个性化导览(如根据游客兴趣推荐不同历史线索)。同时,开发多语言AR界面,吸引国际游客深度理解台湾历史。
结语:科技重塑历史感知赤嵌楼的AR/VR实践证明,科技不是历史的对立面,而是激活文化遗产的新钥匙。当游客透过镜头看见荷兰帆船驶入安平港、郑成功的旗帜在城头飘扬,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成为可触碰的「当下」。这种科技赋能的文化体验,不仅为古蹟旅游开创了新模式,更让全民在沉浸式互动中,重新认识这片土地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