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繁华的铜锣湾商圈,除了霓虹招牌与购物人潮,近年来街头涂鸦逐渐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高楼缝隙间的后巷、商铺铁闸上,甚至废弃的墙垣,都被艺术家用色彩和线条赋予新生。这些充满张力的作品,既是城市文化的缩影,也是年轻一代对自由表达的渴望。
从地下文化到城市名片铜锣湾涂鸦的兴起与香港街头艺术发展轨迹紧密交织。2000年代初,受欧美嘻哈文化影响,本地涂鸦者开始在深夜出没,用喷漆迅速完成创作。当时这些作品常被视作破坏市容,直到2014年由艺术家组织发起的「HKwalls」街头艺术节,首次将骆克道两栋唐楼外墙改造成巨型画布,公众才意识到涂鸦可以成为活化社区的催化剂。
转角遇见的艺术对话漫步在记利佐治街后巷,会与法国艺术家Bibichun的立体几何涂鸦不期而遇。其作品《几何浪潮》通过视错觉设计,将二维墙面转化为三维空间隧道。而在波斯富街转角,本地团队「墨水帮」创作的《霓虹龙魂》则将传统舞龙图案与赛博朋克风格结合,龙鳞用反光漆料绘制,夜晚在路灯下熠熠生辉。
铁闸上的微型美术馆「每天拉开店铺铁闸的那一刻,都像在揭开展览的序幕。」——渣甸街茶餐厅老板陈先生
超过40家商户参与了「活化铁闸计划」,艺术家根据店铺特色定制涂鸦:凉茶铺铁闸上蔓延着中草药图腾,唱片行闸门则被改造成黑胶唱片造型。这些作品在店铺打烊后组成露天画廊,凌晨时分常有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
争议与共生的平衡术涂鸦热也引发不同群体的碰撞。去年谢斐道某涂鸦因包含政治隐喻被连夜覆盖,而希慎广场旁的「涂鸦保育墙」项目则通过策展模式,每季度更换主题作品。城市规划学会最新调查显示,72%受访市民认为街头艺术让铜锣湾更具吸引力,但需要更明确的创作指引。
未来:从街头走向世界随着铜锣湾涂墙被纳入「香港文旅地图」APP推荐路线,这个创意角落正在产生更大影响力。2023年香港双年展特别设置街头艺术单元,展出铜锣湾涂鸦的创作过程纪录片。正如策展人林蔚然所说:「这些转瞬即逝的作品,恰恰构成了城市最鲜活的记忆载体」。
当夕阳将楼宇阴影投射在涂鸦墙面上,白天隐藏的荧光色块开始苏醒。铜锣湾的创意基因,就在这昼夜交替间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