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石库门建筑内,13位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代表在此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座青砖黛瓦的建筑如今静立于现代化商圈中,门楣上的铜制门环仍保留着民国初年的样式,推开乌漆木门的瞬间,展厅内的多媒体沙盘立即投射出当年13位代表秘密进入会场的路线动画。
会议进行至第八日,因法租界巡捕搜查被迫中断,代表们紧急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1959年按原型复制的画舫停泊在湖心岛东南岸,船舱内八仙桌上仍陈列着青花瓷茶具,右侧条凳上摆放着时任书记员毛泽东用过的金星钢笔仿制品。
7月23日19:20:李汉俊用德语宣布会议开始
7月24日:张国焘作《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
7月30日15:40:穿灰色长衫的密探闯入会场
8月2日11:00:《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表决通过
纪念馆二楼展厅的恒温玻璃柜内,陈列着纲领俄文版和英文版的手稿复刻件,正文中第11条关于吸收党员条件的原文处,仍可见陈潭秋修改时留下的墨水洇痕。通过AR眼镜扫描文件,参观者可即时看到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大代表信息交互屏:手指轻触王尽美照片,弹出其26岁病逝前撰写的《实业计划》手稿)
在纪念馆的沉浸式剧场,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当年表决场景:何叔衡用湖南方言发言时的手势、李达翻阅日文原版《共产党宣言》的动作、董必武书写会议记录时的握笔角度都经过历史影像考证。剧场温度会随剧情进展变化,当投影中出现嘉兴转移情节时,座椅下方将送出模拟游船行进时的细微震动。
「这幢房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个房间都有前后门」
——李达夫人王会悟回忆录
2023年新开放的数字档案库中,参观者可通过语音指令调阅7种语言的会议文献。在互动学习区,佩戴触觉反馈手套可「触摸」三维重建的南湖画舫榫卯结构。每年7月1日零时,场馆穹顶的激光装置会在黄浦江上空投射出党徽图案,与陆家嘴的摩天楼群形成穿越百年的时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