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于上海松江古城一隅的兴圣教寺塔,因其独特的方形塔身被世人称作“松江方塔”。这座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的古塔,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以48.5米的身姿俯瞰人间。塔檐下斑驳的风铃轻响,仿佛在诉说一段关于时间、信仰与文明的故事。
一、砖木间的时光密码
九层砖木结构的方塔,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活化石。每层塔身的壶门形式各异,从火焰形到月牙形,宋代匠人以刻刀在青砖上镌刻出流动的时光。塔心木穿越九重云霄直指苍穹,这种失传的“塔刹贯通”营造法式,在1975年大修时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塔砖中发现的宋代钱币,如同古人留下的时间胶囊,将熙宁元宝的铜绿永远定格在北宋年间的晨曦里。
“宝刹凌霄汉,层棱彻绛河”——明代松江名士钱惟善《方塔晓烟》如是描绘
二、檐角飞举的文化图腾
四隅的铸铁走兽蹲踞塔檐,自下而上逐层缩小,形成优雅的抛物线轮廓。这种被称为“卷刹”的造型艺术,暗合《营造法式》中“檐宇雄杰,勾栏精巧”的美学追求。第七层西壁的粉壁间,1974年发现的宋代佛像壁画残片,虽仅余朱砂勾勒的轮廓,却让梵音缭绕的佛国世界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三、塔影摇曳的文人记忆
明清时期,无数文人墨客在塔下留下诗篇。董其昌曾立于塔院挥毫,墨香与檐角的铜铃声交织;赵孟頫笔下的《方塔记》虽已散佚,但塔身砖刻的《金刚经》残碑,仍可窥见当年佛学与书法的辉光。清嘉庆年间的《松江府志》记载,每月朔望之夜,塔影倒映在唐代经幢的浮雕上,形成“双影参禅”的奇观。
四、古今对话的文明坐标
1955年文物工作者在塔基发现的鎏金地宫舍利函,揭开古塔作为佛教圣地的本来面目。而今方塔园内,宋代望仙桥与明代兰瑞堂环绕古塔,不同时代的建筑群落在此形成奇妙对话。春日的玉兰花影掠过塔身第七层的宋代斗拱,让人恍惚看见苏轼笔下“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的诗意时空。
结语:永恒的石刻史诗
当夕阳将九级塔檐染成鎏金,方塔北廊的《松江邦彦画像》碑刻与古塔形成历史镜像。那些被风雨侵蚀的砖雕力士,依然以千年不变的姿态托举着飞檐。这座活着的建筑史书,既是宗教精神的物化,更是中华文明层累发展的立体见证——每一块塔砖都是先民留给未来的信物,在斗转星移间讲述着关于永恒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