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曙光——先秦文物特展」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重大展览,通过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300余件珍贵文物,系统呈现从新石器时代至秦统一前的文明演进轨迹。
一、展览脉络:从神话到历史的跨越展览以「时间的纵轴」为线索,分为「远古回声」「青铜礼乐」「甲骨秘语」「金文纪事」四大单元。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与玉礼器,展现原始宗教与阶层分化;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标志中国进入青铜文明;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折射出神秘的王权思想。
🏺 重点文物: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腹内铭文499字,为现存最长青铜器铭文。内容记载周宣王册命毛公治理朝政,堪称「青铜史书」。
二、文明解码:文物中的技术革命先秦时期的技术飞跃通过文物清晰可见:复合范铸造技术使青铜器形制突破限制;失蜡法创造出曾侯乙尊盘等精密器物;玉器切割技术从砂岩发展到金属工具,催生出良渚文化玉琮的几何神韵。
🔍 科技互动区展览设置XR技术还原商周祭祀场景,观众可虚拟操作「范铸法」流程,并通过多光谱扫描仪解读甲骨文剥蚀痕迹。
三、精神宇宙:从祭祀到哲思的升华商代甲骨文中的「帝」字象形祭架,反映天人沟通的原始信仰;西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最早记载「中国」概念;战国楚简上的《老子》甲乙本,展现百家争鸣的思想爆炸。
「这些文物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先民精神世界的立体投影。」——策展人 陈筱琳博士四、文明对话:东亚文明的共性与个性
展览特别设置对比展区:仰韶彩陶与美索不达米亚彩陶的纹饰关联,商周青铜器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的造型差异,揭示文明演进中的「平行创新」与「文化特性」。
展览持续至2024年6月30日,同步推出数字展厅与学术讲座系列。通过文物与科技的融合,让远古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