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期推出的「丧葬文物展:生死之间」,以独特的视角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探索中华文化中对生死的哲学思考与艺术呈现。展览通过玉器、青铜器、陶俑、书画等百余件珍贵文物,构建了一幅从先秦到明清的丧葬文化长卷。
一、玉殒长存:先秦礼器中的永恒追求展厅入口处,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璧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这些首次集中展出的红山文化玉器,以「天圆地方」的形制暗合古人「魂归天地」的宇宙观。特别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金缕玉衣,用2000余片新疆和田玉片以金丝编缀,完美诠释了汉代「玉能护魄」的丧葬观念。玉衣旁陈列的青铜铭文鼎上,篆刻着「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暗示着器物在沟通生死两界中的媒介作用。二、陶俑千秋:秦汉帝国的地下王朝
穿过仿汉墓甬道的展区,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与汉代说唱俑形成鲜明对比。一组高约60厘米的彩绘陶仕女俑,衣袂纹路清晰可辨,手持烛台的姿态让人窥见唐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之风。展柜中与陶俑并列的唐三彩镇墓兽,獠牙怒目的形象背后,是古人用艺术对抗死亡恐惧的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