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色彩斑斓——珐琅器特展”,如同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将明清时期宫廷珐琅工艺的绚烂华美娓娓道来。展览以精湛的技艺、丰富的纹饰和夺目的色彩,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金属与釉料结合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珐琅工艺源于西方,元明时期传入中国后,与本土审美深度融合。明清两朝,尤其在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推崇下,珐琅器成为宫廷艺术的重要代表。展览按工艺技法分为“掐丝珐琅”“画珐琅”和“錾胎珐琅”三大单元,系统梳理了珐琅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掐丝珐琅以细金属丝勾勒图案轮廓,再填施各色釉料,经高温烧制后打磨而成,因其明代成熟期多用蓝色为地,故俗称“景泰蓝”。清代画珐琅则受欧洲影响,直接在金属胎上以珐琅彩绘图案,色彩过渡自然,尤以康熙时期的铜胎画珐琅和乾隆时期的瓷胎珐琅彩最具特色。
本次展出的200余件文物中,多件一级文物尤为引人注目。如明代“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龙纹矫健生动,釉色饱满,彰显皇家威严;清代“铜胎画珐琅花鸟纹瓶”则以写实手法描绘四季花卉,色彩柔和典雅,体现了宫廷审美与文人趣味的交融。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时期的“金胎掐丝珐琅嵌宝石西洋式盖罐”,器物融合中西元素,不仅运用传统掐丝技法,更镶嵌宝石,釉色艳丽夺目,反映了清代宫廷艺术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珐琅器的色彩成就源于复杂的工艺程序。工匠需根据釉料熔点多次入窑烧制,从850℃到1000℃不等的火候掌控直接影响成色稳定性。展览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生动演示了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等工序,让观众直观感受“一色一火候”的技艺精髓。
策展人特别指出,珐琅釉料的配方曾是宫廷机密,如明代宝石蓝釉需以钴料为基础,清代粉红釉则引入黄金成分,这些秘方使得宫廷珐琅器至今仍保持着鲜亮如新的色彩。
展品纹饰不仅具有装饰性,更蕴含深刻文化寓意。龙纹、缠枝莲代表皇权与清廉,蝙蝠、寿桃象征福寿双全,而山水楼阁则寄托着文人理想的栖居意境。一件乾隆“画珐琅西洋人物图提梁壶”上,中式园林与西洋人物共处一器,成为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证。
展览还特别设置“纹饰解码”专区,通过数字化手段解析器物上的符号系统,揭示传统吉祥图案背后的哲学思想与生活方式。
展览尾声展示了故宫文物修复团队对珐琅器的科学保护成果。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不仅揭秘了历史工艺,更为脆弱珐琅器的延寿提供支持。同时展出的还有当代工艺大师创作的珐琅新作,体现传统技艺在今天的创新性发展。
台北故宫院长表示,此次展览既是对古代匠人智慧的致敬,也希望通过珐琅器这一媒介,让观众思考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与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场“色彩斑斓”的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巡礼,更是一次文化寻根。当观众驻足于那些历经百年仍流光溢彩的珐琅器前,仿佛能听见工匠敲打金属的清脆回响,看见窑火中釉料熔化的绚丽瞬间,感受中华文明在方寸器物上绽放的永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