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台北故宫博物院「货币展:钱币的故事」展厅,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金融文明之旅。从殷商时期的贝币到数字化时代的前瞻,每一枚钱币都是时代的切片,凝结着政治、经济与艺术的精粹。
一、货币的诞生:从自然物到人工铸币展览开篇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的贝币、骨质币,揭示早期「以物易物」的局限。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催生了布币、刀币等区域性货币,如齐国刀币上铭刻的「齐之法化」字样,既是价值凭证,也是诸侯国权力的象征。
重点展品:秦半两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圆形方孔钱,确立「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标准形制沿用至清末,影响东亚货币体系长达两千年。 二、盛世华章:唐宋金银与纸币革命
唐代「开元通宝」结束了以重量命名的「铢两货币」,开启「通宝」制度。展柜中鎏金开元通宝反映出盛唐的奢华气象。宋代交子、会子等纸币的复制件,则见证人类最早的信用货币实践——四川商人为解决铁钱笨重问题,发明可兑换的纸质凭证。
(图:北宋交子拓片,上有防伪印记与面额说明) 三、帝国外延:多元文化的货币交融元朝八思巴文银锭、明代永乐通宝(曾作为东亚国际贸易硬通货),以及西班牙殖民时期流入的墨西哥鹰洋,展现出货币的跨文化流动。清朝「咸丰重宝」当千大钱,其膨胀的面值背后,更暗含太平天国运动下的财政危机。
四、现代蜕变:从银元到新台币展厅尾声聚焦近代货币变革:孙中山像船洋、台湾日据时期「龙银」与战后新旧台币的更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49年发行的「黄金储蓄券」,见证特殊历史节点下货币与黄金挂钩的尝试。
策展理念:本展览突破传统编年叙事,通过「权力与信用」「艺术与防伪」「跨越与融合」三大主题,邀请观众思考货币作为「信任载体」的本质。 结语:钱币之上的文明密码
一枚钱币,方寸之间却能容纳王朝兴衰、经贸网络与技术演进。台北故宫以馆藏六千余件货币文物为依托,不仅展示钱币的美学价值,更揭示其作为历史见证者的深刻意义——当我们在数字支付时代轻触屏幕,或许仍能通过这些金属与纸张,听见千年文明的回声。
展览信息:台北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常设展|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