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场以「灯火辉煌」为主题的灯笼文物展悄然点亮了历史的长廊。这场展览汇聚了从唐宋至明清的百余件灯笼珍品,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光影对话。
一、烛影摇红:唐宋时期的简约风雅展区入口处,一盏唐代银鎏金莲花座灯笼静静矗立。其莲瓣层叠的造型折射出盛唐的雍容,而宋代的白玉镂空灯笼则展现了「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工匠以精准的镂雕技法,在方寸之间刻出梅兰竹菊的纹样,光线透过玉璧时,竟在地上投下如月光般朦胧的碎影。
策展人笔记:唐宋灯笼注重功能性向艺术性的转化,比如南宋的「走马灯」已利用热气流驱动内部画卷旋转,堪称古代投影艺术的雏形。 二、华彩流光:明清宫廷的极致工艺明代景泰蓝云龙纹宫灯以掐丝珐琅工艺勾勒出腾云之姿,龙睛竟以细小珍珠镶嵌,在灯光下炯炯有神;清代紫檀木嵌百宝六角宫灯更是集雕漆、螺钿、玉石镶嵌于一体,灯屏上微雕的《清明上河图》需用放大镜方能窥其精妙。
(图示:清代海棠式料丝灯,以玛瑙般半透明的料丝编织成网,光源透过时如晨曦薄雾) 三、暗夜明灯:灯笼中的文化密码展览特别设置了「符号解码」单元:蝙蝠纹灯笼寓意「福临门」,葡萄纹象征多子,而一盏罕见的「墨灯」则揭示了古代科举制度——士子用墨汁涂黑灯罩,避免烛光分散注意力,方寸灯火映照出寒窗苦读的执着。
四、匠心薪传:传统工艺的现代对话当代艺术家以3D打印技术复刻的汉代长信宫灯,与原作形成古今共鸣;而用光纤重构的「数字孔明灯」,观众轻触屏幕即可放飞承载心愿的虚拟天灯,传统技艺在科技中焕发新生。
观展趣闻:展场特别还原了《红楼梦》中「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场景,悬挂的琉璃灯在镜面空间中无限反射,营造出「灯中灯,镜中镜」的奇幻效果。当暮色降临,展馆外的仿古灯阵逐一亮起,恍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元宵灯市。这些曾经照亮过苏东坡夜游、康熙南巡的灯火,如今依然在玻璃展柜中温柔燃烧,提醒着我们:光明虽历经朝代更迭,却始终是人类文明永不熄灭的火种。
展览将持续至明年三月,夜间开放时段更有点灯仪式及传统灯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