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最新特展「翩跹起舞」中,观众将穿越时空,领略中国舞蹈艺术的千年风华。展览汇聚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百余件珍贵文物,通过青铜器、书画、陶瓷、织绣等多元媒介,呈现舞蹈在祭祀、宴乐、民俗等场景中的文化意涵。
一、礼乐之舞:祭祀中的神圣韵律展厅入口处的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舞俑觚》揭开远古祭祀舞蹈的神秘面纱。这件高28.5厘米的礼器表面刻有舞者环绕祭坛的纹样,肢体语言夸张而充满仪式感,印证《周礼·春官》所载"以乐舞教国子"的礼乐传统。与之呼应的汉代《陶舞俑群》则以拙朴造型展现傩舞场景,舞者戴面具持法器,折射出古人通过舞蹈沟通天地的信仰。
策展人解读:「舞蹈最初是人与神灵的对话,这些文物让我们看到如何通过身体律动构建精神世界。」 二、宫廷华章:盛世下的艺术升华唐宋时期展厅堪称视觉盛宴。唐代《宫乐图》绢本上,簪花仕女在牡丹丛中翩然起舞,披帛如云霞流转;宋代《歌舞图》则捕捉教坊艺人表演「拓枝舞」的瞬间,舞者足尖点地的身姿与白居易诗中的「飘然转旋回雪轻」形成镜像。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长卷,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画中36组舞蹈动态制成动画,使观者沉浸式感受宫廷乐舞的华美景象。
三、民俗风情:市井间的生命欢歌展览突破宫廷视角,清代《春节社火图》纸本生动记录民间舞龙、踩高跷等场景,与景德镇窑《青花婴戏舞蹈纹瓶》上的童子舞姿相映成趣。一件清代《苗族银饰舞衣》更展现多民族文化交融,衣服下垂的368片银铃随舞动清脆作响,呼应《溪蛮丛笑》记载的"击鼓摇铃,踊跃舞蹈"。
互动体验:展区设置AR互动屏,观众可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模仿《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六幺舞」,生成属于自己的古风舞姿动画。 四、舞韵流芳: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尾声部分展示现代舞蹈家林怀民根据《洛神赋》创作的《水月》舞剧服装,与宋代陈容《九龙图》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策展团队更与数字艺术家合作,将唐代《飞天》壁画中的飘带舞姿转化为3D光影艺术,让千年舞韵在科技中重生。
展览不仅呈现舞蹈作为身体艺术的演进史,更揭示其作为文化基因如何贯穿中华文明。每一件文物都是时空胶囊,封存着先人对生命律动的赞美。当观众驻足于清乾隆《粉彩舞蹈人物瓶》前,或许能听见那些被釉色定格的身影仍在轻声歌唱:"舞尽春风未肯休,千年霓裳今更流"。
展期:2023年11月15日-2024年3月10日
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第一展览区
同期活动:每周六设有「古舞工作坊」,由传统舞蹈专家指导汉代盘鼓舞基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