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台北故宫博物院以「红鸾星动」为题,推出了一场聚焦中华婚俗文化的特展。展览通过百余件珍贵文物,从礼制、情感、艺术等多维度,勾勒出中国传统婚姻的丰富面貌,让观众得以窥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一、星象启缘:红鸾星的浪漫隐喻展览开篇以天文图《紫微垣星图》为引,解读「红鸾星」在传统星象学中主姻缘的象征意义。明代绢本《婚娶图》描绘了古人依星象择吉日的习俗,搭配清代《钦定协纪辨方书》中关于婚嫁宜忌的记载,生动呈现了天人合一的婚姻观。
亮点文物:清乾隆「红鸾星动」白玉牌,以透雕技法刻划鸾鸟衔同心结纹样,玉质温润,寓意「天赐良缘」. 二、六礼之序:从纳采到亲迎的仪式之美展厅以场景复原形式再现传统婚仪「六礼」。北宋《书仪》抄本、明代《朱子家礼》详细记载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流程。一组清代金漆木雕嫁妆箱与「囍」字刺绣聘礼单,折射出嫁娶礼仪中「礼轻情意重」的真谛。
清代红地金绣龙凤呈祥盖头,象征「天作之合」
三、闺阁心事:女性视角下的婚姻记忆展览特别开辟「闺阁绣画」单元,展出明代《百子图》缂丝卷、清代新娘自绣的「合欢枕」等物品。一件雍正年间紫檀木梳妆匣内藏有胭脂盒与婚书草稿,旁配《牡丹亭》绘本,暗示待嫁少女对爱情的双重期待——既遵循礼法,又渴望真情。
四、民族共融:多元婚俗的交织透过苗族银饰凤冠、壮族织锦定情袋等文物,展现各民族婚俗特色。一件清代《滇南婚俗图卷》长近十米,细腻描绘云南多个少数民族的迎亲场景,印证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
互动体验:展区设置「虚拟试穿婚服」装置,观众可透过屏幕试穿明清汉服、旗袍乃至原住民服饰,体验跨时空的婚俗趣味。 五、文物背后的温度:婚姻契约与情感见证从明代石刻婚书到民国鸳鸯礼书,这些泛黄的契约不仅是法律凭证,更刻录着平凡夫妻的誓言。展柜中一封1949年的布质家书尤为动人,新郎以刺绣写下「山河虽改,此心不移」,成为战乱年代爱情的永恒注脚。
展览尾声以当代艺术家邱雨玟的装置作品《红线》作结,千万条红丝线从清代婚庆画作《麟趾呈祥》延伸至观众脚下,隐喻古今姻缘的延续性。
「红鸾星动」不仅是一场文物展,更是一次对婚姻本质的叩问。策展人陈雅琳表示:「我们希望观众能透过这些器物,思考传统礼俗如何在与现代价值的对话中获得新生。」
展览时间:2023年10月1日-2024年2月28日 | 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北部院区
(本文文物描述为展览构想,实际展品以故宫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