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西京杂记》记载的『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勾勒出古人避灾祈福的生活图景。茱萸这一味中药,以其辛烈香气被赋予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而香囊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配饰,早在战国时期便已盛行。将二者结合的手工艺术,既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礼俗的生动载体。
古法炮制:精选道地吴茱萸,搭配丁香、艾叶等八味药材,按《千金方》比例研磨成粉
织物之美:提供苏绣锦缎、苎麻粗布、扎染棉布三种传统面料选择
针黹技艺:教授回针缝、藏针缝、锁边绣三种古典针法
结艺点睛
祈福书写:用蝇头小楷在丝帛上书写祝祷词,折叠封入香囊夹层
现场配备专业药秤、铜质捣药臼、老绣片等传统工具,还原古代闺阁手作场景
区域 | 特色 |
---|---|
历史陈列区 | 展示汉代绢地茱萸纹绣残片、唐代银鎏金香囊球 |
互动体验区 | 设置AR装置重现《续齐谐记》桓景登高故事 |
作品展示墙 | 采用活字印刷模块化展架,可自由组合祝福语 |
车载香囊:添加纳米缓释芯,延长留香时间
智能香囊:嵌入蓝牙芯片记录手作过程
文创盲盒:随机搭配少数民族纹样绣片
『一针一线皆是修行,我们在机械复制的时代重寻手作的温度』——非遗传承人李老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