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近期推出的“汉代文物展”,以“古朴雄浑”为主题,生动再现了汉代文化的恢弘气象。展览汇聚了玉器、青铜器、陶俑、漆器等百余件珍贵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两千年前的历史记忆,展现了汉代艺术特有的雄浑气度与质朴美感。
展厅中央的汉代玉璧尤为引人注目。这些直径逾尺的青玉璧,以减地浮雕技法刻画云纹与螭龙,虽然表面带有土沁痕迹,但玉质依然透出温润光华。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件“金缕玉衣”,用上千片和田玉片以金丝编缀而成,既体现了汉代“玉能防腐”的信仰,也彰显了王室贵族的极致奢华。玉工们以解玉砂慢慢琢磨的痕迹,在灯光下仿佛诉说着汉代工匠“如切如磋”的匠心。
汉代青铜器虽不再有商周的神秘诡谲,却发展出独特的雄健风格。一组“鎏金博山炉”以层叠的山峦为盖,熏香时烟气从镂空的峰峦间袅袅升起,既符合“仙山缭绕”的道家思想,又展现出精密铸造技术。另有一件“错金银云纹壶”,用金银丝镶嵌出流动的云气纹,在青绿铜锈间闪烁微光,让人联想到《淮南子》中“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的哲学意境。
展厅西侧的陶俑阵列最具生活气息。近百件陶仕女俑梳着垂云髻,身着曲裾深衣,衣袖的褶皱纹路虽简洁粗放,却精准捕捉了汉代女性“窈窕淑女”的风姿。更生动的是各种动物俑:仰首嘶鸣的陶马肌肉贲张,朴拙的陶猪蜷卧酣睡,甚至还有背负货囊的骆驼俑,无声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这些陶俑原本色彩斑斓,虽多数褪色,但仍能窥见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
一批来自长沙马王堆的漆器堪称展览亮点。彩绘漆奁上用朱、黑、金三色描绘的云气纹,如行云流水般萦绕器身,漆层薄如蝉翼却历两千年不腐。特别是一件“漆耳杯”,外黑内红的经典配色,与《楚辞》中“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的记载遥相呼应。这些漆器当年可能盛放过美酒珍馐,如今静置展柜中,依然散发着“丹漆不文,白玉不雕”的含蓄之美。
展览最后部分的汉代简牍与织品提供了文字与纤维的见证。居延汉简上的隶书记录着边塞戍卒的日常生活,墨迹清晰如新;而一块“千金绦纹锦”残片,用经线起花的复杂工艺织出“延年益寿”篆文,每平方厘米有近200根经纬线交错,其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脆弱材质的幸存,让现代观众得以直接触摸汉代人的思想与情感。
漫步在展厅中,汉代文物特有的古拙质感与雄浑气势交织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它们没有唐代的绚丽张扬,也不似宋代的清雅精致,却以一种大开大合的格局,展现着中华文明青年期的蓬勃生命力。正如策展人所言:“这些文物让我们看到,雄浑不是粗野,古朴不等于简陋,汉代艺术在沉稳中蕴含着开拓四方的气魄。”展览将持续至明年三月,为观众开启一场跨越两千年的美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