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以东的骊山北麓,藏着一片被时光遗忘的秘境——骊山竹海。这里没有华清池的喧嚣,没有兵马俑的鼎沸,只有万亩翠竹在山风中摇曳,用绵延的绿意编织出一方幽静天地。
四季流转的竹韵春日的竹海最具生机。新笋破土而出,裹着淡褐色的外衣,像大地突然生出的犄角。漫步竹林小径,能听见笋壳剥落的轻微脆响,那是生命拔节的私语。盛夏时节,竹叶织成密不透光的穹顶,将灼热阳光滤成斑驳碎金。当地人最爱在午后携一壶清茶,坐在竹亭里听风过竹梢的沙沙声,恍如置身绿色海洋。
秋霜染黄竹叶时,竹海会铺上层叠的金色地毯。采竹人踩着窸窣落叶穿行林间,挑选着最适合制作竹编的三年生毛竹。冬雪降临后,压弯的竹枝会形成天然雪洞,偶有竹鸡掠过,抖落的雪沫在阳光下闪烁如钻石尘埃。
竹海深处的文化印记这片竹海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承载着千年人文积淀。唐朝诗人王维曾在附近辋川别业写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句子,或许正是受此景启发。竹林深处隐藏着几处摩崖石刻,斑驳的字迹记录着明清文人雅集时题咏的诗句。最奇妙的是山腰处的“竹音泉”,泉水流过中空的竹筒时会发出清脆乐音,古人谓之“天籁自鸣”。
当地村民至今保留着传统竹编技艺。七十多岁的陈师傅坐在老宅门槛上,手指翻飞间就能将青竹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老祖宗传下的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他编的竹灯罩曾入选非遗展览,灯光透过竹篾缝隙时,会在墙上投下流动的竹影画卷。
生态保护的现代篇章近年来,骊山竹海被纳入秦岭国家公园保护体系。科研人员在这里发现了罕见的金线竹蛙,这种对水质极度敏感的两栖动物成了环境健康的“天然监测仪”。护林员老张每天巡山时都会用手机记录竹子生长数据:“以前村民砍竹做扫帚,现在大家更愿意开民宿,让游客体验竹林瑜伽、竹筒饭制作。”
黄昏时分最宜登高望远。站在观竹台俯瞰,整片竹海随着山势起伏,如巨幅山水画中的青绿笔触。晚归的白鹭掠过竹梢,翅尖沾着夕阳余晖。此刻方能体会《诗经》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意境——这抹穿越时空的翠色,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诗篇。
当城市霓虹渐次亮起,骊山竹海依然保持着千年前的呼吸节奏。每一根向上的竹节都在诉说:真正的宁静,从来不需要喧哗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