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骊山,草木萌发,正是纸鸢乘风时。每年农历三月,这座历史名山便会化身成为天空艺术的巨型展馆,千百只风筝承载着匠人之心与童真梦想,在秦岭苍穹下翩跹起舞。
一、千年技艺的当代绽放骊山风筝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深深植根于陕西民间工艺传统。活动现场,73岁的非遗传承人张金柱老人手持竹刀,现场演示「扎、糊、绘、放」四艺。他制作的「百米青龙」需8人协作方能升空,龙鳞以工笔重彩勾勒,逆风时龙须震颤如真,引得观众连连惊叹。这种将秦腔脸谱、剪纸纹样融入风筝设计的创新,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时代光彩。
二、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对话今年的风筝节首次设立国际展演区。日本和风锦鲤风筝与潍坊蜈蚣风筝在云间竞逐,泰国水灯造型风筝与荷兰几何抽象风筝隔空对话。来自美国的动力风筝团队更带来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之作——一组由GPS定位的发光风筝在夜幕中组成动态矩阵,演绎出「贵妃醉酒」的唐代壁画意象,实现了东西方美学的奇妙共鸣。
(示意图:夜光风筝在骊山夜空组成盛唐乐舞图案) 三、游客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组办方特别设计了 participatory环节:亲子家庭可在工作坊用环保材料制作「秦岭四宝」主题风筝,大学生团队则挑战「风力动力学」竞赛。最令人动容的是视障儿童触摸风筝线感知风向的环节,当他们的笑脸随着风筝升空而绽放时,这场盛宴真正实现了艺术普惠的价值。
四、生态理念的绿色实践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风筝节全面采用可降解绢纸和植物染料。所有风筝线均为易分解的棉麻材质,现场设置的垃圾分类站甚至将破损风筝改造为艺术装置。这种「零废弃」策展思路,与骊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形成完美契合。
结语:连接天地的文化丝线当最后一只凤凰风筝携着落晖缓缓归巢,骊山渐次亮起的灯笼与星空相连。这场持续三日的盛宴不仅展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创新,更通过一根根风筝线,串起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对话。正如组委会主任李教授所言:「风筝是写在天空的诗,而骊山正是最适宜的笺纸。」
活动信息:
        时间:每年清明前后
        地点:陕西临潼骊山风景区
        特色项目:非遗风筝工作坊/国际风筝竞技/夜间灯光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