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岭北麓的骊山脚下,隐藏着一门传承千年的手工技艺——古法皮革加工。这里的人们以世代相传的智慧,将粗糙的动物皮转化为柔软坚韧的皮革,延续着人与自然的古老对话。
一、原料选取与初处理骊山工匠坚持“皮为骨肉,自然为本”的原则,精选当地放养的黄牛皮、山羊皮为原料。每张皮需经过严格筛选:厚度均匀、伤痕稀少者为上品。传统工艺中,首先需进行浸水还原,将干硬的生皮浸泡于山泉水中三日,恢复其纤维弹性。
“皮如人性,需以柔克刚。”——老匠人王师傅在演示去肉工序时如是说。工匠用半月形刮刀仔细刮除皮下脂肪,动作如太极般圆融,既去杂质又不伤皮质。
二、古法鞣制技艺核心的鞣制工序堪称智慧结晶:
植物鞣法:采用骊山特有的五倍子、橡碗栲胶,经三个月自然发酵制成鞣剂
手工揉制:工匠将皮料浸入鞣液,每日徒手揉搓数百次,使鞣质深度渗透
阴阳晾晒:清晨置阴面吸收露水,午后转阳面吸纳日光,如此循环七日
此法所得皮革呈天然蜜色,留有植物清香,随时间推移会产生独特的包浆效果。
三、精加工与艺术创作鞣制后的皮革需经过铲皮、绷皮、打磨三道精加工。老匠人用贝壳刃反复刮磨皮面,直至出现丝绸光泽。最具特色的是骊山压花技艺:以秦岭动植物为纹样,用烫花铁笔在皮革上烙出深浅不一的浮雕图案,每道纹路都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
四、技艺传承与现代价值随着工业化冲击,骊山古法皮革现存传承人不足十位。但近年来,其环保价值(零化学添加)和文化价值重新受到关注。当地已建立非遗工坊,年轻学徒在学习中领悟到: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工艺,实则是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夜幕降临时,骊山作坊里仍跳动着昏黄的灯火。匠人摩挲着手中温润的皮革,仿佛能听见千年前马蹄踏过古道的回响。这门古老的技艺,正像皮料上的纹路般,将时光鞣制成永恒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