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城东三十里处的骊山北麓,一座砖塔默然矗立已逾千年。它不仅是唐代佛教建筑的珍贵遗存,更如同一位无言的史官,见证着王朝更迭、文明交融的沧桑岁月。
一、历史脉络:从盛唐到今朝根据《陕西通志》记载,骊山古塔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原为华清宫佛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塔身现存七层,高约24米,为密檐式砖塔结构。安史之乱中,华清宫遭严重破坏,唯古塔因其坚固结构得以幸存。
宋元时期,古塔经历过三次重要修缮,现存塔身第二层的宋代题记详细记载了熙宁七年(1074年)的修复工程。明代嘉靖年间关中大地震导致塔顶损毁,现存塔刹为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增补。
二、建筑艺术:唐风遗韵的活化石古塔基座呈方形,边长6.5米,采用唐代典型的须弥座形式,束腰处雕刻有二十四组缠枝莲花纹。塔身逐层收分,檐部采用叠涩砌法出挑,各层檐角原悬有风铃,今仅存悬挂结构。
最具价值的是塔内保存的唐代壁画残片,虽历经沧桑,仍可辨识出飞天、供养人等形象。1987年维修时发现的塔心宫内,出土有鎏金铜佛、开元通宝等珍贵文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文化象征:多元文明交汇的见证骊山古塔的特殊性在于其地理位置——正处于唐代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节点。塔身装饰中既可见中原传统的云纹、瑞兽,又融合了西域传来的葡萄纹、联珠纹等元素。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在《东游录》中曾记载:“在临潼附近的山上,我看到一座高耸的塔楼,当地人说它已经站立了五百年。”这可能是西方文献中对骊山古塔的最早记载。
四、保护现状:古今对话的桥梁1961年,骊山古塔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已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值得一提的是,塔身微微向北倾斜的现象(倾斜率0.83°)经监测属唐代建造时的刻意设计,旨在抵抗当地主导的南风。
每年春分时节,夕阳会恰好从塔心窗穿过,在塔内地面投射出莲花状光斑,这一奇观被视为古代工匠高超天文计算能力的体现。
如今,骊山古塔仍以宠辱不惊的姿态屹立于天地之间。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结晶,更是文明延续的象征。当游客触摸那些被岁月打磨光滑的塔砖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这是石头书写的不朽史诗,是中华民族记忆的具象存在。
—— 本文基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考古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