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以东三十公里处的骊山北麓,一片由青石与石灰岩构成的雕塑群静卧于苍松翠柏之间。这些诞生于秦汉至唐代的石雕,历经两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依然以棱角分明的线条和浑厚饱满的体量诉说着古代工匠对永恒艺术的追求。尤其以唐代“骊山十象”为代表的圆雕作品,每尊高约三米,采用“因势象形”的创作手法,将石材天然纹理与动物肌肉走向巧妙融合,形成静中寓动的视觉张力。
二、斧凿之间的生命律动考古学家在雕塑群东侧发现的未完成作品,揭示了古代工匠独特的创作流程。他们先用朱砂在石料上勾勒轮廓,再以錾子凿出深槽确定骨骼结构,最后用磨石反复抛光表面。特别是一尊半成品的瑞狮雕塑,前爪已呈现扑跃之态,而背部仍保留着粗砺的凿痕,这种“完成与未完成”的对比,恰好展现了艺术生命从混沌到明晰的诞生过程。清代金石学家王昶在《金石萃编》中赞叹:“骊山石兽虽无眸而威仪自生,虽无声而气韵流动。”
“石质本无情,巧手赋其魂。一凿一琢间,千年气象存。”——明代工匠题刻于骊山石壁 三、多维度的艺术对话这些雕塑通过材质、空间与光影的三重奏演绎着永恒的艺术对话。青石在雨水浸润后泛出幽蓝光泽,与周围红土形成色彩碰撞;雕塑群依山势错落布局,晨昏时分光线穿过石隙,在岩壁上投下流动的剪影。最令人称奇的是那尊“回头鹿”浮雕,鹿首回转的角度恰好与骊山主峰形成呼应,当落日余晖洒向鹿角时,整座山峦仿佛都成为雕塑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石上史诗的文化密码作为古代祭祀文化与自然崇拜的载体,骊山雕塑隐藏着丰富的符号系统。虎形石雕额间的“王”字纹由云雷纹变形而成,暗合《周礼》中“山君配天”的礼制;象背鞍毯上的缠枝莲纹,则折射出唐代丝绸之路带来的佛教艺术影响。近年来通过3D扫描技术还发现,多处雕塑底部刻有易经卦象与星图,这些精密的天文刻度,使冰冷的石头成为沟通天地的媒介。
结语:永恒的艺术呼吸当现代人的指尖轻触这些被岁月打磨光滑的石表面,依然能感受到斧凿起伏的韵律。骊山古雕塑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雄浑的造型,更在于那种让无机质石材焕发生命力的创造哲学。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言:“真正的艺术是自然与精神的合作”,这些沉默的石头守望者,正以跨越千年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讲述着生命如何在不朽的材质中获得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