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23日,上海市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一幢青砖红瓦石库门建筑里,1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悄然相聚。这座看似普通的民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近代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会址所在建筑由同盟会元老李书城与其弟李汉俊于1920年建造,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风格融合了江南民居与西方联排住宅的特点。三开间两进深的结构中,十八平方米的客厅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现场。深褐色拼花地板、朱红色雕花门楣与黑漆实木大门,都在无声诉说着那个风云激荡的夏日。 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党纲章程展开激烈讨论:
毛泽东、何叔衡等主张建立严密组织 李汉俊提倡松散学术团体模式 张国焘坚持中央集权体制
1952年9月,经时任上海市长陈毅批示,会址启动全面修复:
| 修复阶段 | 工作内容 |
|---|---|
| 1951-1952 | 考证原始建筑图纸,寻回原屋主后代李书城确认细节 |
| 1952-1956 | 复原室内陈设,征集会议相关文物史料 |
展馆六大主题展区构成完整的叙事链:
民族危亡——展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现状
真理曙光——呈现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
开天辟地——还原会议场景及代表事迹
每年七一前后,会址门前总排起蜿蜒的长队。来自新疆的少先队员帕提古丽在留言簿写道:原来改变历史的伟人,也曾是和我爸爸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最佳注脚。
当夜幕降临,暖黄色灯光勾勒出石库门的轮廓,这座百年建筑如同静默的守护者,见证着一代代共产党人赓续初心,继续书写民族复兴的伟大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