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东南隅,大雁塔巍然耸立的身影下,掩映着一座千年古刹——大慈恩寺。这里不仅是唐代皇家寺院的典范,更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文化灯塔,承载着玄奘法师取经弘法的伟大精神。
[大慈恩寺山门照片]
大慈恩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原为隋代无漏寺旧址。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敕令扩建为皇家寺院,取名“慈恩”,寓意“慈母恩情”。寺院占地近400亩,建有13进院落、1897间房屋,堪称“长安第一伽蓝”。
“寺南临黄渠,水竹森邃,为京都之最。”——《长安志》
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主持修建大雁塔。塔初建时为五层土心砖塔,后改建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塔身呈方形锥体,具有明显的唐代建筑特征,每层均有拱券门洞可远眺长安盛景。
建筑特色:仿木结构檐角悬挂风铃,塔内旋转楼梯通往顶层
文化象征:塔名源自印度佛教“雁塔题名”的典故
世界记忆: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遗址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携657部佛经返回长安,此后19年间在大慈恩寺译经1335卷,创立唯识宗。译场规模盛大,设有证义、缀文、笔受等12道工序,堪称古代国际合作翻译的典范。
| 译经年份 | 重要经典 | 卷数 | 
|---|---|---|
| 645-648年 | 《大菩萨藏经》 | 20卷 | 
| 649年 | 《瑜伽师地论》 | 100卷 | 
| 659年 | 《大般若经》 | 600卷 | 
今日的大慈恩寺,既是香火鼎盛的宗教场所,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寺院完整保存了唐代棋盘式布局,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明代三世佛、玄奘三藏院内的紫檀木雕《大唐西域记》等珍品,无声诉说着千年传承。
✨ 参观贴士:春季赏牡丹:寺内牡丹园种植唐代宫廷品种
夜游大雁塔:灯光秀展现盛唐气象
文化体验:可参与拓片制作、禅修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