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西安的南郊,大雁塔如一位沉默的巨人,已然矗立了1300余年。这座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的佛塔,最初由高僧玄奘为保存从天竺带回的佛经、佛像而主持修建。塔身最初为五层,后重建为七层,通高64.5米,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青砖垒砌的塔身布满岁月的痕迹,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盛唐的辉煌与佛教文化的深邃。
大慈恩寺原为隋代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并敕赐“慈恩”之名。寺内不仅有大雁塔,还曾设有译经院,玄奘法师在此主持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活动,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当年的慈恩寺是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吸引了日韩等国的求法僧侣,成为东亚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
大雁塔的存在与玄奘法师的西行壮举密不可分。这位唐代高僧历时17年,跋涉五万里,带回的不仅是657部梵文佛经,更是一种超越民族界限的求索精神。塔内现存有褚遂良所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字里行间记载着玄奘译经的功绩。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使大雁塔超越了单纯的建筑价值,成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象征。
大雁塔的建造遵循严格的佛教仪轨:塔基呈方形象征“地”,塔身逐层收分代表“修行的次第”,塔刹高耸寓意“通向涅槃”。每层四面辟券门,门楣保留着精美的线刻佛像和蔓草花纹,其中西门楣的阿弥陀佛说法图尤为珍贵。这种将建筑功能与佛教哲学完美结合的设计,体现了古人“藉相悟理”的智慧。
今日的大慈恩寺仍是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僧众每日晨钟暮鼓,保持着传统的课诵仪轨。寺院定期举办佛学讲座、禅修活动,并开展佛教文化研究。大雁塔虽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西安的地标,但其本质仍是修行道场。每年玄奘法师圆寂日(农历二月初五),海内外佛教徒齐聚塔前诵经祈福,延续着千年不绝的法脉。
当夕阳为雁塔镀上金光,塔铃随风轻响,我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音。这座古塔不仅是砖石构筑的奇迹,更是佛教中国化的活化石,记录着文明交流的壮阔篇章。它提醒着世人:真正的传承不在物,而在精神;不在一时,而在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