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大慈恩寺,坐落于古都长安(今西安)南郊,是唐高宗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敕建的皇家寺院。寺院占地四百余亩,殿宇宏伟,浮图耸立,鼎盛时期僧众逾三千人,成为唐代规模最大的译经场所。寺内的大雁塔由玄奘法师亲自督造,最初为五层砖塔,后经历代修缮形成现今七层阁楼式形制,高64.5米,如笔锋直指苍穹,见证着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融。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历时17年、跋涉五万里取经归来,携657部梵文佛典入住弘福寺译经。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敕命玄奘移居大慈恩寺任首任住持,在此创立汉传佛教法相宗。法师每日「三更暂眠,五更复起」,历时19年译出《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等75部、1335卷经典,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其翻译严谨遵循「五不翻」原则,开创了系统化的译经范式,使大慈恩寺成为中古时期亚洲佛学研究中心。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法师常于经行之际,指雁塔谓众曰:此塔乃法身之所依,当与虚空共久长。」
大慈恩寺建筑群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与大雁塔,体现「塔院一体」的唐代伽蓝布局。大雁塔塔身采用磨砖对缝技术,每层辟有拱券门洞,塔内木梯盘旋而上,四壁嵌有唐代线刻佛像碑石。南门楣上的阿弥陀佛说法图,衣纹流畅如「曹衣出水」,是盛唐壁画艺术的珍品。现存明代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铜质鎏金三世佛,仍保留着《造像量度经》的严格仪轨。
大雁塔地宫:1980年考古发现唐代石函、舍利瓶等文物
碑林遗珍:褚遂良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被誉为「楷法极则」
Buddhist Cosmology 再现:塔层结构暗合佛教「七级浮屠」的修行次第
作为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节点,大慈恩寺曾接待过来自天竺的波罗颇迦罗蜜多罗、日本求法僧道昭等国际僧侣。北宋时期,高丽僧义天在此学习慈恩宗典籍,推动汉传佛教东传。现今寺内设立的「玄奘三藏院」,以巨型紫铜浮雕再现法师取经弘法的壮举,与印度那烂陀寺纪念馆形成文明对话的纽带。每年举行的「慈恩之光」文化节,通过梵呗演奏、佛经抄写等活动,让千年古刹持续焕发智慧之光。
从唐代「长安论道」的国际佛学论坛,到今日世界文化遗产地,大慈恩寺始终是玄奘精神的物质载体。当暮鼓晨钟回响于雁塔广场,砖石木构间依然涌动着「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愿力。这座圣殿不仅守护着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记忆,更如同永不熄灭的灯盏,照亮着中外文明互鉴的精神航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