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都西安的南郊,坐落着一座见证丝路文明与佛教东传的千年古刹——大慈恩寺。这里不仅是唐代皇家寺院之首,更因一位传奇高僧而名垂青史:他就是历经十七载、跋涉五万里取回真经的玄奘法师。公元645年,玄奘携657部梵文佛经归国,唐太宗敕令其驻锡大慈恩寺,从此这座寺院成为他后半生译经弘法的核心道场。
一、皇家寺院的恢弘气象大慈恩寺原为隋代无漏寺,唐高宗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于公元648年敕令扩建并赐名“慈恩”。寺院占当时晋昌坊半坊之地,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凡十余院,房屋1897间,僧众三百余人,其规模堪称“长安之最”。寺内栽植名木奇卉,牡丹尤盛,刘禹锡曾赋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是对此地繁华的写照。
二、玄奘的译经伟业玄奘入住慈恩寺后,于寺西北隅设立译经院,由朝廷资助组成史上首个国家级译场。他创“五不翻”原则,确立音译与意译规范,带领弟子昼夜精进。十九年间译出75部、1335卷佛经,占唐代译经总量半数以上。《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等巨著皆诞生于此。其译本文辞雅驯义理精确,远超前代,鲁迅赞其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三、大雁塔的千古象征为保存带回的佛经佛像,玄奘亲自设计并主持建造慈恩寺塔。初为五层砖表土心结构,后改建为七层青砖阁楼式塔,即今所见64米高的大雁塔。塔名源自印度佛教“鸽王舍身济众”故事,塔身每层皆存舍利珍宝,南门两侧嵌有太宗、高宗亲撰碑文。唐代进士及第者有“雁塔题名”之风,更使此塔成为文化圣地。
四、修行精神的当代回响玄奘在慈恩寺的岁月,是其“远求法典,穷究佛理”修行理想的实践。他每日三更暂眠,五复起,除译经外仍讲学不辍,著述《大唐西域记》。这种对真理的虔诚求索,穿越时空成为丝路精神的内涵。今日大雁塔广场的玄奘铜像面西而立,仿佛仍在凝视那条联结东西的智慧之路。
而今,大慈恩寺虽不复唐代盛景,但大雁塔依然巍峨耸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每当暮鼓晨钟响起,游客仍能从梵呗声中感悟玄奘“宁可西行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的信念。这座古刹不仅是佛教圣地,更已成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坚韧求知的永恒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