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城朱雀街东侧,一座巍峨的木塔直插云霄,这便是唐代皇家寺院大慈恩寺的大雁塔。而这座塔与一位高僧的名字永远交织在一起——玄奘法师。他们的相遇,不仅是个人修行与弘法事业的结合,更成就了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传奇。
一、西行归来的落脚之地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历时十七年、跋涉五万里从天竺取经归来。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壮举所动,特敕令在皇家寺院大慈恩寺为其设立译场。法师携657部梵文佛经入驻寺内,大慈恩寺从此成为玄奘晚年最重要的译经道场。寺内专设的“翻经院”,汇聚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佛学人才,昼夜不辍地开展译经工作。
二、大雁塔:经卷的守护者为妥善保存从天竺带回的佛经、佛像,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亲自主持建造大雁塔。初始为五层土心砖塔,后改建为七层青砖结构。塔名“雁塔”取自印度佛教“舍身饲虎”的典故,塔身每一层都设有佛龛,珍藏贝叶经等珍贵文物。这座塔不仅是储藏经卷的宝库,更成为长安城的文化地标。
三、十九年的译经伟业玄奘在大慈恩寺主持译场十九载,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他创立“五不翻”原则,开创了中国译经史上的“新译”时代。《大般若经》《成唯识论》等重要经典皆诞生于此。译场实行分工协作制,设有证义、缀文、字学等岗位,堪称古代集体学术研究的典范。
四、唯识宗的根本道场随着译经工作的深入,玄奘以大慈恩寺为基地创立了唯识宗(又称慈恩宗)。寺内开设讲席,培养出窥基、圆测等高足。唯识宗强调“万法唯识”,其精密的理论体系深深影响了东亚佛教思想。大慈恩寺因此成为唯识宗的祖庭,至今仍是研究法相唯识学的重要圣地。
五、文化交融的见证玄奘在大慈恩寺不仅翻译佛经,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录西域138国的风土人情。寺内曾设有“释迦蜜多罗像”,是中西艺术融合的杰作。每年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盛行“雁塔题名”,使大慈恩寺成为儒释文化交汇的独特空间。
“慈恩寺塔,玄奘所立,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麟德元年(664年),玄奘法师圆寂于玉华寺,但其精神永远留在了大慈恩寺。今日,当我们仰望大雁塔时,不仅看到一座唐代建筑,更看到一位高僧用生命书写的文化传奇。玄奘与大慈恩寺的缘分,早已超越时空,成为中华文明对外开放、兼容并蓄的永恒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