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古都西安南郊的大慈恩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是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的皇家寺院。寺院占地广阔,殿宇恢宏,鼎盛时期僧众达三千余人,堪称唐代佛教文化的中心。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后,曾在此主持译经事务长达十一年,翻译佛经75部、1335卷,使这里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译场。
唐代诗人岑参在《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中写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生动描绘了慈恩寺塔的雄伟姿态。如今漫步寺中,仍能从青石板路上的刻痕、古碑廊的拓片中,感受到那段佛光普照的岁月。
寺内标志性建筑大雁塔始建于永徽三年(652年),由玄奘法师亲自督造,用于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现存塔身为明代包砌的七层砖塔,高64.5米,呈方形锥体,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身采用仿木结构的叠涩出檐,展现唐代砖石建筑的巅峰技艺。
登临塔顶极目远眺,可见塔内壁保留的唐代线刻佛像、明代彩绘壁画,以及塔心木柱上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最负盛名的当属唐代进士「雁塔题名」传统,白居易27岁中进士后曾豪迈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成为盛唐科举文化的生动见证。
大慈恩寺现存唐代文物中,尤以大雄宝殿内的三身佛造像最为珍贵。主尊卢舍那佛高达5米,两侧的文殊、普贤菩萨像虽经后世重妆,仍保留唐代丰腴端庄的造型特征。寺院博物馆收藏的贝叶经、青铜梵钟、唐代石经幢等文物,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的交融与创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玄奘三藏院内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由唐太宗撰文、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文中"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的辞句,既是对佛法的礼赞,也折射出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
每当暮鼓晨钟响起,大慈恩寺依然延续着千年不断的早晚课诵。站在大雁塔下仰望,仿佛能听见玄奘法师译经时的梵呗声声,看到各国僧侣在此交流辩经的场景。现存于碑林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着这位高僧的壮举:"历览周游一十七载,亲历者百二十八字,传闻者二十八国"。
今日的寺院虽不复唐代"虹梁藻井,丹青云气"的极致奢华,但古柏参天的院落、袅袅升起的香烟,依然传递着盛唐佛教特有的庄严与宁静。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传灯法会,万千莲灯如星河落地,恰是对《华严经》中"一灯能除千年暗"的最佳诠释。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节点,大慈恩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盛唐文明的精神坐标。当夕阳为雁塔镀上金色光晕,我们依然能透过时光的帷幕,触摸到那个万国来朝的时代里,中华文明与异域文化碰撞出的智慧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