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古都西安的大慈恩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唐高宗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敕建的皇家寺院。寺院占地广阔,殿宇巍峨,鼎盛时期曾有十余院、房舍1897间,僧众三百余人。作为唐代长安最宏丽的佛寺,它不仅是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更因玄奘法师在此主持译经而名垂青史。
寺院选址在长安城晋昌坊,原为隋代无漏寺旧址。唐太宗李世民赐名“慈恩”,取“慈母恩德”之意,并特诏玄奘法师任首任住持。自此,大慈恩寺成为唐代佛教文化的中心,见证了中国佛教史上最辉煌的译经时代。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法师历经17年、跋涉五万里,从印度带回657部佛经和大量佛像、舍利。他在大慈恩寺设立译场,组织规模空前的译经团队,历时19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这些经典不仅丰富了中国佛教理论体系,更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着名的《大唐西域记》正是玄奘在大慈恩寺口述完成,这部著作详细记录了中亚、印度等138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珍贵文献。寺院内至今保存着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和当年译经用的贝叶经,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大慈恩寺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是大雁塔,这座始建于公元652年的佛塔由玄奘亲自设计监造,用以保存从印度带回的经像舍利。塔名取自印度佛教“雁塔”典故,初建时为五层土心砖表结构,后历经多次改建,形成现今七层四方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
塔身每层均设有券门,塔内装有木梯可登临远眺。塔底四面石门框上保留着唐代线刻佛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由唐太宗撰文、书法家褚遂良书写,被誉为“二绝碑”。大雁塔不仅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典范,更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慈恩寺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文化地标,融合了印度佛教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寺内收藏的佛教造像呈现出犍陀罗艺术与中原审美的完美结合,而壁画中出现的胡商、骆驼等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长安作为国际都市的繁荣景象。
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诗篇,杜甫“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咏叹,岑参“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的描绘,使大慈恩寺成为中国文化记忆中的重要符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雁塔庙会”,延续着千年的民俗传统。
今日的大慈恩寺,既是佛教活动场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定期举行讲经法会,传承玄奘法师“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精神。大雁塔广场设置的玄奘铜像,面朝印度方向,象征着永不停歇的求法精神。
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节点,大慈恩寺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海内外游客。这里不仅是追寻玄奘足迹的朝圣之地,更是中外文明对话的窗口,持续传递着和平、包容、智慧的佛教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