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安城(今西安)的大慈恩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是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的皇家寺院。寺院落成后,唐太宗特意迎请刚从印度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担任首任住持,并在此设立译经院,使之成为唐代最重要的佛教翻译中心。
玄奘法师在此主持译经工作长达十一年,共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占其一生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大雁塔作为寺院的标志性建筑,最初五层结构由玄奘亲自设计,用于存放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和舍利。
大慈恩寺的译经活动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跨文明交流的典范。玄奘团队创造性地采用「分工协译」制度:先由精通梵文的译主口述原文,再经证义、缀文、笔受等十余道工序集体勘定,最后由玄奘审定。这种科学流程使得《大般若经》600卷巨著仅用四年便完成翻译。
寺院还成为东亚佛教的辐射源,日本僧人道昭、新罗僧圆测等纷纷前来求学。玄奘创立的唯识宗通过大慈恩寺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现存日韩佛教典籍中仍可见「慈恩寺本」的版本标注。
现存的大雁塔经明代重修后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64.5米。塔身壁面保留的唐代线刻佛像、«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刻,以及地宫发现的梵文贝叶经,都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寺院布局严格遵循«戒坛图经»的伽蓝规制,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体现汉传佛教寺院的典型特征。
现今的大慈恩寺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成为文明对话的象征。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此迎接印度总理莫迪参观,强调玄奘精神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推动。寺院定期举办的慈恩论坛集结各国学者,继续探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互动。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玄奘圆寂纪念日,信众仍会沿袭唐代「行香」传统绕塔诵经。大雁塔夜间亮灯工程更让古塔成为西安的城市精神地标,灯光映照下,玄奘负笈西行的雕塑仿佛仍在凝视这条千年文明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