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恩寺位于古都长安(今西安),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原为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而建的皇家寺院。寺院占地广阔,殿宇巍峨,鼎盛时期有院落十余进,房舍1897间,僧众三百余人,是唐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皇家寺院之一。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法师携带657部佛经从印度归国,受到唐太宗隆重接见。朝廷特将弘福寺作为译经场所,后因太子李治为玄奘专建大慈恩寺,使其成为唐代佛教译经的中心道场。寺内大雁塔由玄奘亲自主持修建,用于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佛像,这座七层砖塔至今仍矗立在寺内,已成为西安的地标建筑。
玄奘法师在大慈恩寺主持译场长达十一年(652-663年),组建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译经团队。他创立"五不翻"等翻译原则,制定严谨的译经流程:首先由主译宣读梵文原本并口述汉译,再由笔受记录整理,随后有证义校验义理,润文进行文字修饰,最后由校对最终定稿。这种集体合作的译经模式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学性。
在慈恩寺期间,玄奘共译出佛经74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大般若经》600卷、《瑜伽师地论》100卷等巨著,体系完整、义理精深。他不仅忠实传达原文,更注重契合汉语表达习惯,开创了佛经翻译的"新译"时代,其译文被赞为"文质相兼,词理圆备"。
大慈恩寺是法相唯识宗(慈恩宗)的根本道场。玄奘将印度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说系统传入中国,并通过译经和讲学培养了大批弟子。其高足窥基法师继承师志,著述《成唯识论述记》等百余部著作,完善了唯识宗的理论体系,被尊为"百部疏主"。
唯识宗强调"万法唯识",通过精细的心理分析探讨认识结构与转识成智的修行路径。慈恩寺成为当时佛教哲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吸引包括新罗、日本等国僧人来华求学。日僧道昭于653年入唐求法,将唯识学说传入日本,开创了日本法相宗,至今奈良的药师寺仍延续着慈恩寺的法脉。
玄奘在大慈恩寺不仅翻译佛经,还将在印度游学十七年的见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138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习俗。这部著作成为研究中世纪中亚、南亚历史的重要文献,后被译为多国文字。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姆正是依据此书,找到了那烂陀寺等佛教遗址。
大慈恩寺作为国际化的佛教中心,接待过数十位外国使节和高僧。波斯景教教士阿罗本、印度高僧波罗频迦罗蜜多罗等都曾到访交流。寺内译场中还有印度学者参与校勘梵本,这种跨国合作在当时的世界上极为罕见。
会昌法难(845年)后,大慈恩寺逐渐衰落,但大雁塔历经多次重修得以保存。明代寺院规模缩小,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风格。1961年,大慈恩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
今日的大慈恩寺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寺内设有玄奘三藏院,陈列着玄奘生平事迹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料。每年举办的慈恩寺佛教学术研讨会,延续着玄奘的学术精神。2014年,大雁塔作为丝绸之路遗址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见证着千年文明对话的永恒价值。
玄奘法师在大慈恩寺的弘法事业,不仅奠定了中国佛教的理论基础,更展现了开放包容、求真务实的文化精神。这座古刹就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中外文明交流的历史长河,至今仍向世人传递着智慧与和平的讯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