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原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矗立着一座青砖灰瓦的石库门建筑。这座看似普通的老房子,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时刻,也承载着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
一幢石库门里的历史风云始建于1920年的望志路106号,原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汉俊及其兄李书城的寓所。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黑漆大门配铜环,门楣装饰巴洛克风格雕花,体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
1921年7月23日晚,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代表悄然聚集于此。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平均年龄仅28岁的年轻人,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在楼下客厅的八仙桌旁开启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会议。法租界的梧桐树影中,会议持续了六天,直至7月30日晚因密探闯入而被迫中断。
会议转移与红船精神当会议进行到第七天时,一个陌生男子的突然闯入打破了平静。具有丰富地下工作经验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立即建议中止会议。代表们紧急撤离后不到一刻钟,法租界巡捕便包围了会址。
在李达夫人王会悟的提议下,代表们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画舫上完成了最后的议程。从石库门到南湖红船,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中国革命掀开了全新篇章。
建筑命运与保护历程这座见证历史的建筑历经沧桑:
1924年改为居民住宅
1951年经董必武等人勘察确认原址
1952年建立纪念馆
1968年扩建为现规模
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珍贵文物:
1920年《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代表们使用过的文具用品
会议场景全息复原影像
新时代的精神坐标如今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已成为: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青少年党史教育课堂
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窗口
每天清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在门前排起长队。当人们凝视着会议室里那盏荷叶边吊灯,仿佛能听见百年前青年们激昂的讨论声。这座石库门建筑像一座永恒的丰碑,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启航的故事,也昭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 谨以此文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