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山街道的方塔园内,矗立着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地标——松江方塔。这座原名兴圣教寺塔的宋代古建筑,不仅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更承载着江南地区的历史记忆,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向世人诉说着时光深处的故事。
一、千年守望:方塔的历史渊源始建于北宋熙宁至元祐年间(1068-1094年)的松江方塔,原是兴圣教寺的组成部分。塔高42.5米,九级方形的主体结构在江南古塔中独具特色,其‘方塔’之名由此而来。历经宋元明清四代,塔身经历过十余次重大修缮,仅明清时期就有7次修葺记录。1975年的考古发现更令人惊叹:塔体内保留着60%以上的宋代原构,砖木相接处还能看到北宋工匠留下的墨书标记。
二、建筑密码:暗藏玄机的营造技艺斗拱的时空胶囊:塔身177朵宋代斗拱中,62%保留原始构件,其‘偷心造’技法与《营造法式》记载完全吻合
砖木交响曲:塔体内部砖砌空筒结构减轻自重,外围木构腰檐形成优美轮廓,顶层中心直径18厘米的塔心木直贯塔刹
数字密码:九层塔身暗合‘九重天’理念,每层高度按0.8系数递减,形成和谐韵律
三、文化年轮:塔影里的文明印记塔院内的明代砖雕照壁堪称‘江南第一壁’,4.75米见方的壁面上,麒麟、元宝、如意等吉祥图案构成明代艺术的立体画卷。清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兴圣教寺塔记》碑文显示,当年修缮耗银达890两,相当于当时松江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20。1984年塔顶发现的铜舍利函,内藏宋代钱币与佛教法器,印证了古塔的宗教功能。
四、古今对话:文物活化的当代实践2019年启动的数字化保护工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获取了塔体5亿个数据点,误差精度达到0.5毫米。方塔园每年春季举办的‘塔影诗会’,吸引着众多传统文化爱好者。2022年考古人员在塔基东南侧发现的元代地宫遗址,出土的龙泉窑青瓷香炉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每块砖都是会呼吸的历史”,文物专家李教授在2023年方塔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的确,当夕阳将42.5米高的塔影投射在百年银杏树上时,我们触摸到的不只是砖木的温度,更是文明传承的脉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