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梵音与砖石对话
在西安城南的繁华深处,一座七层砖塔擎天而立,犹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大雁塔——这座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的唐代古塔,历经1300余年的风雨剥蚀,依然以其雄浑的体量、简洁的线条和深远的意境,向世人昭示着大慈恩寺的千年风韵。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敕建慈恩寺。当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归来,这里便成为了佛教经典翻译的中心。为妥善保存从天竺带回的佛经、佛像,玄奘法师亲自设计并督建了这座如今堪称西安文化地标的佛塔。
初建时的大雁塔仅五层,砖表土心,结构相对简陋。武则天长安年间重修时增至十层,后经战火损毁,至明代改为七层青砖结构留存至今。塔通高64.5米,塔身呈方锥形,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层与层之间有明显的叠涩出檐,檐下饰以菱角牙子,整体造型简洁庄重,体现了唐代佛教建筑"雄浑大气、不事雕琢"的审美特征。
登临塔顶,南望终南秀色,北瞰长安城阙,千年古都的恢弘气象尽收眼底。唐代诗人岑参曾留下"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千古绝唱,而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更让这里成为唐代科举文化的重要象征。那些镌刻在塔院墙壁上的进士姓名,如同岁月的刻度,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荣光。
雁塔题名春色里,梵钟摇落满天星。
千年砖石犹存热,
曾是玄奘译经影。
大慈恩寺作为法相宗的祖庭,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历程。玄奘法师在此译经十九载,译出佛典75部1335卷,创立了唯识宗学说。塔底层南门两侧嵌立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刻,由唐太宗李世民和太子李治分别撰文,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堪称"三绝碑",是研究唐代政治、宗教、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
如今的慈恩寺区域内,古塔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春日樱花如雪落满塔院,夏夜灯光勾勒出塔的轮廓,秋雨中塔铃清响如述往事,冬雪覆盖的塔身更显禅意。这座古塔不再仅仅是宗教建筑,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枢纽——每年元旦,众多市民登塔望远迎新;中秋之夜,塔前广场上演传统拜月仪式;外国元首到访西安,也常在此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度。
尤为珍贵的是,大雁塔的保存状况堪称唐代砖塔之冠。其砖砌技艺、抗震结构、排水系统都蕴含着古代工匠的智慧。近年来通过科技监测发现,虽历经多次地震,塔身仍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这与其深达4米的基础和逐层收分的设计密不可分。
站在大雁塔下仰望,每一块青砖都浸透着历史的重量。它们见证过玄奘伏案译经的孤灯长夜,聆听过唐代士子金榜题名的欢声笑语,承受过战火兵燹的创伤,也沐浴着新时代的文化复兴。这座古塔就像一部立体的史书,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故事。
当夕阳为古塔镀上金光,飞鸟绕着塔檐盘旋,时光仿佛在此凝固。大雁塔不再只是砖石的堆砌,而是化作了民族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智慧的追求。它巍峨的身影,将继续屹立在古都西安的中轴线上,向未来传递千年不变的东方智慧与人文精神。
(本文所述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内,建于唐永徽三年,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