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山与一个时代的信仰丰碑
在陕北高原的黄土沟壑间,宝塔山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望者,九级八角砖塔巍然耸立于延安城东南。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塔,因中国共产党中央驻地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岁月,被赋予了“革命圣地”的象征意义,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坐标。
一、历史烽火中的精神灯塔1937年至1948年间,宝塔山下汇聚了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毛泽东在凤凰山麓写下《论持久战》,周恩来在杨家岭谋划统战工作,刘少奇在枣园整风讲学……宝塔见证着“延安作风”如何战胜“西安作风”,黄土窑洞里的灯火如何照亮中国革命的前路。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感叹:“中国共产党人仿佛有一种在岩石上播种的能力。”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回延安》 二、艰苦岁月里的信仰锻造大生产运动的纺车、南泥湾的镢头、抗大教室的马扎,这些实物遗存无声诉说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穿着补丁衣服的领袖与群众同吃小米饭、同住土窑洞,干部与农民一起开荒种地,这种上下同欲的凝聚力,正是宝塔山精神的内核。正如毛泽东所言:“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
三、新时代的精神传承如今宝塔山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超千万游客在此瞻仰学习。山下新建的“延安革命纪念地”数字化展馆,运用VR技术重现枣园会议场景;山腰的“为人民服务”讲话台前,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宝塔山精神通过“红色研学”、实景演出《延安延安》等创新形式焕发新生。
四、跨越时空的价值启示宝塔山的价值超越地理意义,它代表着:
坚定理想信念——在困境中保持政治定力
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永葆奋斗精神——在新时代长征路上攻坚克难
当夕阳为宝塔镀上金辉,登山远眺者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座海拔仅1135.5米的山峰,因其承载的“初心使命”,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宝塔山见证的,不仅是历史的转折,更是一种文明形态在苦难中的新生。
(本文约12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