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我已站在宝塔山的观景台上。脚下是蜿蜒的石阶,头顶是初升的朝阳,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观景台,如同一位沉默的智者,将古城的沧桑与新生尽收眼底。
“塔影横江分夕照,钟声隔岸送归舟”——古人诗句中的宝塔山观景台,曾是文人墨客追寻灵感的圣地
观景台以青石铺就,栏杆上雕刻着莲花纹样,历经风雨已变得光滑温润。向东望去,整座古城在晨曦中苏醒: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炊烟与晨雾交织;向西俯瞰,大江如练,舟楫穿梭,江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最妙的是春日的午后,梨花如雪片般飘落观景台,与远山的杜鹃遥相呼应。
据《地方志》记载,此观景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最初仅为守军瞭望之用。清乾隆时期,当地乡绅捐资扩建,增建凉亭与碑廊,使之成为百姓登高览胜之所。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志士曾在此悬挂巨幅标语,观景台又成为民族的“眼睛”。
如今,观景台安装了天文望远镜和二维码解说牌,但那些手抚栏杆留下的痕迹,石缝中倔强生长的青苔,依然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每逢重阳,这里便聚满登高的老人,他们用方言唱着山歌,仿佛在与历史对话。
夕阳西下时,观景台迎来最美的时刻。落日余晖将九层宝塔的影子拉得老长,整座山城浸染在金色的光辉中。此时总能看到摄影爱好者架起三脚架,年轻情侣在锁链上系同心锁,还有孩童指着江面的白鹭雀跃——这座观景台,早已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高度,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坐标。
下山前,我再次回望观景台。它静静地立在宝塔山顶,如同古城额间的明珠,见证着平凡日子的温度,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记忆。或许正如当地老人所说:“登观景台不是看风景,是让风景看看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