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因山上有唐代宝塔而得名。这座海拔1135.5米的土石山,虽不算巍峨险峻,却以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和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著称。春日,山桃花、杏花次第开放,漫山嫩绿点缀粉白;夏季,槐树成荫,蝉鸣鸟语交织成天然乐章;秋时,层林尽染,红枣挂枝,与黄色土崖相映成趣;冬季,白雪覆盖山脊,宝塔静立,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山体由第四纪黄土构成,经过千万年风雨侵蚀,形成了典型的塬、梁、峁地貌。延河绕山而过,滋养着山坡上的植被,也使宝塔山成为延安城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山上现有林木50余种,包括侧柏、刺槐、枣树等乡土树种,森林覆盖率超过70%,成为黄土高原上难得的“绿岛”。
宝塔山的文化意义远超越其自然属性。山上的九层八角砖塔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高44米,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塔身每层开有拱形窗洞,登临可俯瞰延安全景。明代增建的摩崖石刻群,包括“高山仰止”“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记录了历代文人武将的豪情壮志。
真正让宝塔山名扬天下的是其与中国革命的血脉联系。1937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驻扎延安期间,宝塔成为革命圣地的象征。周恩来曾说:“宝塔山是延安的标志,也是中国革命的标志。”山下的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与宝塔共同构成了中国革命的精神坐标。1949年后,陈毅《咏宝塔山》诗中“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的豪迈诗句,更将宝塔山的意象深植于民族记忆。
宝塔山的独特魅力在于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深度融合。唐代佛塔、明代石刻与近代革命遗迹在同一个空间叠加,形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层积。这种层积不是简单的物理并存,而是相互诠释:佛塔的永恒性赋予了革命精神历史的纵深,摩崖石刻的豪迈气象呼应了革命者的理想情怀,而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则成为所有这些文化的共同底色。
每年重阳节,当地民众仍有登宝塔山祈福的习俗;清明节,学生团体来此缅怀革命先烈;旅游旺季,游客既能欣赏“延安八景”之一的“宝塔夕照”,也能在山上新建的“初心广场”接受红色教育。这种古今交融的活动模式,使宝塔山始终保持着文化活力。
今日的宝塔山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4A级旅游景区。2019年完成的宝塔山保护提升工程,在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同时,通过声光电技术打造夜间灯光秀,让古老宝塔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山腰处的《延安保卫战》实景演出,则用现代艺术手段重现历史场景。
更重要的是,宝塔山所代表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仍在激励当代建设者。正如山门对联所书:“登上宝塔放眼量,不忘初心使命担”。这座看似普通的黄土山丘,因承载着自然造化、历史风云与民族精神,已然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