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我沿着青石板阶缓缓向上。宝塔山如同一位披着轻纱的巨人,安静地矗立在延安城东。石阶两旁的松柏苍翠欲滴,露珠在叶尖闪烁,仿佛在诉说这座圣山千年的故事。每一步攀登,都像是在时光隧道中逆行,离喧嚣越远,离历史越近。
半山腰的摘星阁是第一个观景平台。凭栏远眺,延河如一条银带蜿蜒穿过城市,现代高楼与窑洞故居错落交织。几位白发老人正在阁内打太极拳,动作如行云流水,与山下的车水马龙形成奇妙对照。导游指着东南方向介绍:“那里是杨家岭革命旧址,毛主席曾在油灯下写下《论持久战》。”恍惚间,时空仿佛在此折叠,烽火岁月与和平年代在同一画面中共振。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诗句突然在心底响起
继续向上攀登,宝塔的身影逐渐清晰。这座始建于唐代的九层古塔,历经宋、明、清多次修葺,塔身的风铃在微风中叮当作响。登塔的木质楼梯窄而陡,每层塔壁都嵌着石刻碑文。在第五层的瞭望口,我看到令人震撼的画面: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如大地掌纹,新修的高速公路像金线绣在赭色锦缎上,更远处则是层层梯田构成的几何画卷。
山顶的视野最为壮阔。正午阳光穿透云层,给整座城市镀上金边。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游客不再急于拍照,而是静静趴在栏杆上。一位来自广东的工程师告诉我,他每年都要来此站一会儿:“在这里能看清中国革命的物理坐标和精神海拔。”说着他指向山脚下的新闻纪念馆:“当年红军就是望着这座宝塔找到方向的。”
夕阳西下时,宝塔山展现出最魔幻的时刻。落日余晖将塔影拉得老长,整座山变成紫金色。忽然听到有人唱起《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原来是一群陕北老人自发组成的合唱团。高亢的信天游在山谷间回荡,歌声裹着黄土的颗粒感,与晚风一起飘向远方的群山。此刻的宝塔山不再是静止的景点,而成了流淌着民族记忆的活态史诗。
下山的路上,我遇见正在写生的大学生。画板上宝塔的线条略显青涩,但画角题着一行小字:“信仰的高度”。这或许正是宝塔山观景体验的精髓——我们攀登的不仅是地理山峰,更是精神的高地。当现代都市的霓虹与革命圣地的星火在视野中交融,每个眺望者都在完成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夜色中的宝塔被灯光勾勒出庄严轮廓,如同一支巨大的火炬。回望山顶,突然理解为什么当地人说“宝塔山是会呼吸的”。它见证过金戈铁马,守护过窑洞灯火,如今依然站在时代交汇处,用千年沉默讲述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这场观景体验,最终变成了一场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