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上的九层八角砖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塔高44米,登临塔顶,延安全城尽收眼底。明清时期,宝塔山被列为“延安八景”之一,文人墨客常在此吟诗作赋。明代诗人李延寿曾留下“嘉岭叠叠倚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的佳句,记录下宝塔夕照的壮美景象。
二、革命圣地的精神象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宝塔山从此与中国革命结下不解之缘。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宝塔山更是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性景观。无数爱国青年唱着“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望着宝塔山的轮廓奔赴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回延安》宝塔山下,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写宝塔山时写道:“这座宝塔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创造的奇迹。”
三、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宝塔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世纪以来,延安实施“中疏外扩”战略,宝塔山周边建成大型纪念广场,山上修复了烽火台、摩崖石刻等历史遗迹。如今,宝塔山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文化意象的永恒魅力宝塔山不仅是一座物理存在的高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高地。在文学作品中,它是革命的灯塔;在美术创作中,它是黄土高原的脊梁;在民众心里,它是艰苦奋斗的象征。2019年,宝塔山灯光秀首次亮相,古老的山体与现代光影技术结合,演绎出从《黄河大合唱》到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结语站在宝塔山上眺望,延河依旧蜿蜒东流,但两岸早已高楼林立。这座见证过金戈铁马、孕育过革命火种的山峰,如今正凝视着老区人民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宝塔山就像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传奇。
——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