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精神丰碑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腹地,延安城东的延河之滨,一座古朴的九层八角宝塔巍然屹立于山顶,这便是宝塔山——中国革命圣地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延安最深刻的历史印记。
一、千年古塔的历史纵深宝塔山上的这座古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塔高44米,为楼阁式砖塔,底层有南北两个拱券门洞,门上还保留着精美的浮雕。宋代范仲淹曾在此驻守时赋诗:“嘉岭叠叠倚晴空,景色都归夕照中。”道出了宝塔山的历史厚重感。
二、革命圣地的精神象征1937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让宝塔山完成了从历史古迹到精神符号的升华。毛泽东曾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而宝塔山正是这种革命精神的实体化身。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回延安》宝塔山巅的明代铁钟重约2000公斤,抗战时期成为防空警报钟;山腰的烽火台遗址见证了古代边塞的烽烟,也目睹了近代革命的烽火。这些遗迹共同构成了延安精神的物质载体。
三、建筑艺术与文化融合宝塔山的建筑群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塔身呈现典型的唐代风格,而山上的摩崖石刻则包含宋、金、明、清各个时期的题刻,其中范仲淹手书的“嘉岭山”三个大字尤为珍贵。这种文化层叠的现象,正是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生动体现。
四、新时代的文化地标如今,宝塔山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晚华灯初上时,宝塔会被灯光点亮,宛若黑夜中的明灯。山下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与山上的古迹形成时空对话,每年吸引超过300万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2019年,宝塔山启动文物保护升级工程,采用数字化技术对古塔进行三维扫描监测,让千年古塔在现代科技呵护下焕发新生。这种古今对话的模式,正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实践。
结语宝塔山不仅是一座山、一座塔,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追求独立解放的历史见证。它用斑驳的塔身诉说着千年往事,用沉默的坚守传递着永恒的信仰。当我们仰望这座黄土高原上的丰碑时,实际上是在与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话,是在汲取继续前进的精神力量。
正如著名作家魏巍所言:“宝塔山是延安的眼睛,它看着中国革命从艰难走向胜利。”这座历史瑰宝将永远矗立在延安的热土上,也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