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区中心,因山上建有唐代宝塔而得名。这座海拔1135.5米的山峰,不仅是延安的地理标志,更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厚重记忆。宝塔山与延河水相映成趣,构成了延安最经典的景观,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奠基立业的精神象征。
宝塔山上的九层八角砖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高44米,登临塔顶可俯瞰延安城全景。塔身历经宋、明、清多次修葺,至今保存完好。明代崇祯年间,山上增建了烽火台、摘星楼等建筑群,形成如今依山而立的古建筑景观。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宝塔山成为边区军民重要的瞭望哨所和精神灯塔。
在延安十三载岁月中(1935-1948年),宝塔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的转折历程。山脚下举办的鲁迅艺术学院讲座、延河边的军民联欢、山坡上开垦的菜园,无不体现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1943年修建的《解放日报》印刷厂遗址、周恩来旧居等革命遗迹,至今仍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中写道:“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将宝塔山升华为革命信仰的情感载体。新中国成立后,宝塔山图案被用于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套人民币贰元券背面,成为国家记忆的视觉符号。1985年设立的宝塔山公园,现已发展为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近年来,延安市实施宝塔山山体亮化工程,运用光影技术再现《延安颂》等革命文艺场景。数字博物馆通过VR技术还原中共中央在延安的生活场景,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具互动性。2016年启动的宝塔山文物保护规划,采用微观监测技术对古塔进行实时健康诊断,实现了文化遗产的科学守护。
如今,宝塔山既是革命传统的活态教科书,也是延安转型发展的城市会客厅。当清晨的阳光掠过塔尖,新时代的延安人以“宝塔光辉”为精神动力,继续书写着黄土高原上的发展新篇。这座耸立千年的古塔,宛如历史的证人,默默注视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并将延安精神的光芒洒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