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山,潺潺延河水,构成了革命圣地延安最动人的地理坐标。每当晨曦初露,宝塔山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九层古塔犹如擎天巨笔,蘸着朝霞在苍穹书写历史的篇章。山脚下,延河水泛着金色的波光,像一条缎带缠绕着这座饱经风霜的古城。
春天,延河两岸的杨柳抽出新芽,宝塔山上的山桃花缀满枝头,整个河谷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夏日午后,老人们在河畔树荫下对弈,孩童们在水浅处嬉戏,流水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最质朴的生活交响。秋色浸染时,漫山红叶与碧水相映,落日余晖将宝塔的剪影投射在河面上,仿佛时光在此凝固。冬季雪后,银装素裹的宝塔山倒映在未封冻的河水中,构成一幅水墨丹青。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诗句,道出了多少人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寄托。
延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一条流淌着红色基因的精神长河。1937年至1947年间,无数革命青年跨过延河奔赴延安,河水见证了他们脚穿草鞋、背负行囊的坚定身影。宝塔山上的古塔,犹如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理想的方向。河边那块被称为“新闻山”的坡地,曾是新华社广播电台的旧址,电波载着真理的声音越过千山万水。
19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师生在延河边写生创作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代表们常在河边散步交流
老一辈革命家习惯在河畔思考中国的前途命运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延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从20世纪末的30%提升到现在的80%以上。曾经季节性断流的河水如今常年碧波荡漾,白鹭、野鸭等水鸟重新在此栖息。夜幕降临时,宝塔山亮起璀璨灯光,与河岸景观灯带交相辉映,现代光影技术让古老的山水焕发新的魅力。沿河修建的健身步道上,晨练的市民与来自各地的游客擦肩而过,红色旅游与生态休闲在此完美融合。
每年清明节,会有少先队员在延河畔举行主题队会;建党纪念日,新党员面向宝塔山庄严宣誓。河边新建的延安文艺纪念馆里,老照片记录着冼星河在河边构思《黄河大合唱》的瞬间,文学馆珍藏的手稿上还留有当年浸润的河水气息。这些文化记忆如同河底的卵石,历经冲刷却愈发晶莹。
如今的延河两岸,安塞腰鼓的豪迈与网红直播的时尚并行不悖,信天游的旋律与无人机的嗡鸣共同回荡。宝塔山不仅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更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当最后一抹晚霞掠过塔尖,河面泛起粼粼金光,你会明白——这山水承载的,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