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城的中心,宝塔山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见证着时光的流转。每当黎明与黄昏交替,这座古塔便在光与影的魔法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貌——日出时的希望与日落时的沉思。
一、黎明之诗:喷薄而出的新生凌晨四时,宝塔山还浸在深蓝色的晨曦中。延河水静静地流淌,山间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九级古塔。等待日出的人们屏息凝神,唯有早起的鸟鸣划破寂静。
东方渐渐泛起鱼肚白,接着是一抹淡粉,继而染成橘红。当第一缕金光刺破云层,整个山峦仿佛被点燃:塔身的每一块砖石都镀上了金边,山间的枣树投下长长的影子,延河水瞬间碎成万千金鳞。此刻的宝塔山不再是静止的建筑,而是一个苏醒的巨人,用它千年不变的姿态迎接新的一天。
这时常让人想起贺敬之的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日出时的宝塔山,正是这种精神的具象——它代表着革命圣地的重生力量,也象征着黄土高原上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
二、黄昏之思:沉静如史的回响当夕阳西斜,宝塔山的光影开始演绎另一场戏剧。傍晚的阳光变得温柔,给古塔披上紫金色的外衣。塔铃在晚风中轻声摇曳,仿佛在诉说1937年至1947年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落日余晖中,塔身的弹痕依稀可辨。这些战争的印记在黄昏的光线下显得格外深刻,像是历史的年轮。游客渐渐散去,山间的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新华广播电台旧址都沉浸在暮色里,只有宝塔依旧矗立,如同一位守望者,凝视着延安城的万家灯火渐次亮起。
这时的宝塔山最具哲思意味。它提醒人们:日出固然壮美,但日落同样值得品味。就像中国革命的道路,既有激情燃烧的岁月,也需要沉静反思的时刻。
三、光与影的辩证法宝塔山的日出与日落,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时间与永恒的对话。黎明时分,它展现的是变化的活力;黄昏时刻,它彰显的是不变的坚守。这种对立统一,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相生”的生动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季节的宝塔山光影各有韵味:春日朝阳中的塔山与桃花相映成趣;夏日暴雨后常有双彩虹横跨塔尖;秋日夕照里满山红叶似火;冬日雪后银装素裹的宝塔更显庄严。但无论何时,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塔始终是光影最好的画布。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朝霞染塔顶,暮色沉史碑
千年风霜过,初心终不改
光影书写处,尽是中华魂”
当最后一抹余晖消失在天际,宝塔山融入夜色。但我知道,明日黎明,那場光与影的盛宴又将如期上演。这座山、这座塔,早已超越物质的范畴,成为民族记忆的载体,在每一个日出日落中,继续讲述着属于中国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