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连绵群山中,延安宝塔山犹如一座精神的灯塔,巍然屹立于延河之滨。这座高耸的九层古塔不仅是延安的地理标志,更承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记忆,成为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岁月的象征性建筑。
一、千年古塔的历史印记宝塔山上的佛塔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宋代重修后形成现存八角九级的楼阁式砖塔,通高44米。塔身每层皆开拱形门洞,饰以砖雕斗拱,檐角悬挂风铃,风中清响远传数里。历史上,这里是佛教圣地,明代《延安府志》记载“塔影横空,为延州胜景”。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回延安》 二、革命圣地的精神图腾
1937年至194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期间,宝塔山成为革命圣地的视觉符号。毛泽东在凤凰山麓的窑洞中工作时,推窗即见宝塔英姿。1942年拍摄的《延安与八路军》纪录片中,宝塔与黄土高坡、延河水共同构成经典画面,被周恩来称为“革命圣地的封面”。
宝塔山见证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塔身弹痕至今保留着抗战时期日军轰炸的伤痕。1944年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时,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在《北行漫记》中写道:“这座古塔如同坐标,指引着中国未来的方向。”
三、新时代的文化地标新中国成立后,宝塔山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代修复工程中,增设了摘星楼、烽火台等景观,山上种植松柏十万余株,形成“夏绿秋红”的生态景观。2016年打造的宝塔山灯光秀,运用现代光影技术再现《黄河大合唱》等历史场景,使古建筑焕发新活力。
如今,宝塔山景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入党宣誓、团队研学等活动常在此举行。山脚的摩崖石刻“几回回梦里回延安”,道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切情怀。这座古塔已从宗教建筑升华为民族精神与革命传统的双重象征。
结语宝塔山如同历史长卷的装订线,将唐代的砖石、抗战的烽火与新时代的晨光缝合成完整篇章。它不仅是建筑学上的杰作,更是一座立体化的革命博物馆,以其沉默的矗立讲述着延安精神的永恒价值——正如塔身历经风雨而愈发巍然,艰苦奋斗的基因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