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的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因白驹自诩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后人,故取名“香山别墅”。1939年,这座僻静的山间宅邸被军统局改造为秘密监狱,由此成为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务机关关押、审讯政治犯的重要场所。青灰色的砖墙与锈迹斑斑的铁窗,无声记录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重量。
作为“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一部分,白公馆在抗战时期兼具双重属性:表面上它是国民党政府巩固后方的工具,实际却成为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牢笼。这里曾关押过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中共地下党员许建业、“小萝卜头”宋振中等著名人物。阴暗的牢房、狭窄的地牢和审讯室的刑具,见证了无数志士在民族危亡时刻坚守信仰的铮铮铁骨。
“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革命烈士在狱中留下的诗句,至今仍在白公馆斑驳的墙壁上回荡。
白公馆建筑群依山而建,主体为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配有警卫室、刑讯室等附属设施。现存16间牢房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间羁押多人,墙上仍保留着当年囚犯刻下的标语。最令人动容的是地下一层的“烈士临终遗迹区”,陈列着革命者用筷子削成的笔、香烟纸写就的遗书等文物,其中《红岩》小说原型人物陈然创作的《我的“自白书”》手稿复制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1988年,白公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邻近的渣滓洞共同构成“红岩联线”文化景区。如今参观者可通过VR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沉浸式话剧《黎明之前》等现代化展陈,感受那段黑暗与光明交织的岁月。据统计,这里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青少年研学旅行的重要基地。
历史价值:抗战大后方政治斗争的实物见证
教育意义:红岩精神的核心承载地
建筑特色:民国时期山地建筑的典型样本
当游客抚摸白公馆墙垣上弹痕的刻痕,聆听松涛中仿佛传来的《囚歌》朗诵时,这座建筑早已超越物理空间的局限,成为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它提醒着世人: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宏大叙事中,每个个体的坚守都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正如幸存者郭德贤老人所言:“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更要记住历史教会我们如何面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