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的白公馆,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它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1939年起被军统改为看守所,成为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务机关关押、迫害革命志士的黑暗牢狱。漫步其间,青砖灰瓦间仿佛依旧回荡着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低语。
白公馆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外观雅致,内部却暗藏玄机。狭窄的牢房、阴暗的刑讯室、高耸的围墙……每一处痕迹都诉说着曾经的残酷。这里曾关押过江竹筠、许建业等众多中国共产党人及爱国民主人士,他们在铁窗下坚持斗争,用生命诠释信仰的力量。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既是全国政治、军事指挥中心,也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舞台。白公馆作为军统的重要据点,见证了国民党当局在民族存亡关头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复杂历史。一边是前线将士浴血奋战,一边是后方牢狱中的理想坚守,这座建筑成了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场。
史料记载,被关押在此的革命者大多因反对投降、主张团结抗日而获罪。他们在狱中秘密传递消息,组织学习,甚至策划越狱,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墙上的刻字、遗留的衣物碎片,至今仍是那段历史的无声证人。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溃退前夕,在白公馆、渣滓洞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许多志士在黎明前倒下,他们的鲜血浸透了这片土地。如今,白公馆作为“红岩联线”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参观者穿行于复原的牢房间,透过铁窗望见院中那棵著名的“石榴树”——据说当年难友们曾在树下秘密集会。展柜中发黄的《挺进报》、锈蚀的脚镣、模糊的照片,无一不在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在解说员低沉的声音中,历史从课本走向现实。
白公馆的存在,不仅是对抗战岁月的具象化呈现,更是一种历史警示。它让我们思考:在民族危亡之际,何为真正的爱国?何以守护国家尊严?那些墙上的诗句“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至今振聋发聩。
如今,歌乐山松涛依旧,白公馆静静地伫立在山腰。它从私人宅邸到黑暗牢狱,再到精神灯塔的转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每一位走进这里的访客,都能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关于信仰、牺牲与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