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的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抗战时期被改造为国民党军统局的秘密监狱。这座中西合璧的青砖小楼,绿树掩映中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建筑主体分为两层,设有审讯室、牢房及警卫用房,斑驳的墙壁上至今留存着当年囚禁者刻下的字迹。
作为抗战时期国民党“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一部分,白公馆与附近的渣滓洞共同见证了那段黑暗而光辉的岁月。其依山而建的地理位置既体现了隐秘性,又暗含“居高临下”的监视意味,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建筑标本。
1943年至1949年间,白公馆关押过包括共产党人、爱国民主人士在内的数百名政治犯。狭小的牢房仅容转身,阴暗潮湿的环境与残酷的刑讯手段,未能磨灭革命者的意志。著名革命烈士罗世文、车耀先等人曾在此写下“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的绝笔,用粉笔在墙上绘制五星红旗的草图。
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狱中党组织”的建立。囚禁者们通过敲击墙壁的暗号传递信息,用放风时间交流情报,甚至秘密编写《复活》《铁窗诗社》等刊物。这些在刀尖上跳舞的智慧抗争,诠释了“把牢底坐穿”的豪情。
白公馆现作为重庆红岩联线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着原貌的囚室、刑具陈列馆,以及《红岩》小说原型人物的事迹展。参观者能看到用香烟盒纸写就的入党申请书、锈迹斑斑的脚镣,以及烈士们就义前缝制的五星红旗——虽然后来证明他们想象中的红旗样式与新中国国旗有所不同,但这份赤诚令人动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事。这个8岁遇难的孩子是新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他在狱中利用年龄优势传递消息,用树枝在地上学写字,其短暂一生成为黑暗监狱中不灭的星光。
Today, when visitors walk through the heavy iron gate of Baigongguan, the wax figures recreating interrogation scenes and the real objects on display seem to travel through time and space, engaging in a silent dialogue with history. The sit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lassroom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receiving over a milpon visitors annually.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白公馆警示着我们:英勇精神不仅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平凡岗位上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当年狱中革命者用牙刷柄刻下的“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诗句,与当代脱贫攻坚、抗疫逆行中的奉献精神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歌乐山的松涛依旧,白公馆的石阶默然。这座被誉为“活的历史教科书”的建筑,以其凝固的悲壮与不屈,向世人传递着这样的信念:英勇从来不是历史的专属,它如同DNA般编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在每个需要担当的时刻破土新生。当游客触摸牢房铁窗上的锈痕,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冰凉,更有穿越时空的精神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