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重庆歌乐山麓的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1939年被军统改建为秘密监狱。这座青砖黛瓦的建筑看似寻常,却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局关押、迫害政治犯的重要场所,与渣滓洞并称为“两口活棺材”。作为抗战大后方的特殊存在,白公馆见证了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忠诚与背叛、抗争与压迫,其斑驳墙壁上的弹痕和阴森的地牢,至今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白公馆关押了大量共产党人、进步人士和爱国志士。面对酷刑与死亡威胁,革命者以监狱为战场,展现出惊人的精神力量。这里曾涌现出以小萝卜头(宋振中)为代表的少年英雄,有在狱中绣制五星红旗的罗广斌等人,更有无数志士用鲜血写就“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绝笔。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的红岩精神,使这座魔窟反而成为信仰的熔炉。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狱中志士的诗句,至今震撼人心
今日的白公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教育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实物课堂:刑讯室、牢房、烈士遗物等原始场景,让抽象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精神课堂:通过“狱中八条”等珍贵史料,展现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与坚定信仰
反思课堂:警示后人珍惜和平,思考权力监督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特别是《红岩》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使白公馆的故事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每年逾百万游客在此聆听“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少年烈士的雕像前献上白花。
白公馆的历史不仅是记忆的保存,更对当代有着深刻启示:它提醒我们民族危亡时团结御侮的可贵,揭示出理想信念才是攻坚克难的真正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种在绝境中坚守正义、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精神,依然是驱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纪念馆中展出的狱中《新华日报》手抄本,更是对知识追求与真理传播的生动诠释。
当游客走出白公馆,带回的不仅是历史的沉重,更是精神的洗礼。这座没有黑板的课堂,用砖石镌刻着民族的苦难与辉煌,用英魂昭示着生命的价值与尊严。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言:“在这里,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可以触摸的呼吸。”白公馆作为抗战历史的特殊见证,将继续以其悲壮而光辉的往事,唤醒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感与民族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