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麓,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9年被军统局改为特别看守所。这座看似雅致的建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关押、迫害革命志士的黑暗牢狱。江竹筠、许建业等数百名共产党员曾在此遭受酷刑,却始终坚守信仰,用生命书写了“红岩精神”。
斑驳的墙壁上残留的弹孔、阴森的刑讯室陈列的老虎凳、脚镣等刑具,无声诉说着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1949年11月27日,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在此发生,200多名革命者壮烈牺牲。如今,白公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
白公馆建筑群依山而建,主体为砖木结构的两层青瓦小楼,融合了中式庭院布局与西式门窗设计。馆内保留着当年的看守所长办公室、牢房、刑讯洞等原貌,并通过史料展厅陈列着烈士遗物、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后院一棵被烈士鲜血浇灌的石榴树,至今依然年年开花结果,被誉为“生命之树”。
近年来,景区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沉浸式话剧《红岩魂》,让游客穿越时空与革命者对话。这种“文物+科技”的创新模式,使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和互动性。
白公馆与相邻的渣滓洞共同构成红岩精神的核心载体。这里诞生的“狱中八条”——革命者在生命最后时刻总结的斗争经验,至今仍是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每年清明节、“11·27”纪念日,社会各界人士在此举行祭扫活动,少先队员的宣誓声与老党员的重温入党誓词声交织,形成精神的接力。
景区推出的“红色研学之旅”吸引众多青少年参与,通过扮演历史角色、抄写狱中诗稿等活动,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数据显示,2023年白公馆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团体占比达35%。
作为重庆红色旅游线路“红岩联线”的关键节点,白公馆与周公馆、桂园等景点串联成珠,形成“一日读懂红岩史”的精品路线。景区免费对外开放,配备多语种语音导览系统,并开发了文创雪糕、红岩笔记本等特色产品,实现教育功能与旅游体验的平衡。
重庆市政府将白公馆纳入“两江四岸”文旅提升工程,通过夜景灯饰工程让红色遗址在夜晚焕发新生。夜幕下,灯光勾勒出的建筑轮廓与投射在墙上的烈士诗句,构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成为长江畔独特的文化景观。
从血腥牢狱到精神殿堂,白公馆的转型折射出中华民族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它不仅是重庆的红色地标,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信仰课堂。当游客抚摸牢房铁窗上的锈迹,诵读墙上“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的誓言时,红色旅游的真正价值——让历史照进现实,让精神永续传承,在此得到完美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