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白公馆,是一座承载着厚重红色记忆的历史建筑。这座始建于民国时期的西式别墅,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因其外墙为白色而得名。然而,真正让白公馆载入史册的,是它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国民党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的黑暗岁月,以及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在此展现的铮铮铁骨。
白公馆背靠着歌乐山,面临嘉陵江,主体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共有房间十余间。地下室设有地牢,院墙高大厚重,墙上设有铁丝网。这座看似雅致的别墅,在1939年至1949年间成为了关押、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魔窟,与不远处的渣滓洞并称为“两口活棺材”。
尽管环境恶劣,被囚禁在此的革命志士依然坚持斗争。他们建立了秘密党支部,通过搓麻绳时交换纸条、在墙壁上刻字等方式传递信息。著名革命烈士罗世文、车耀先、许晓轩等都曾在此被关押,留下了“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等荡气回肠的诗句。
在白公馆的囚室中,革命者展现了惊人的智慧与勇气。他们用香烟盒纸制作《挺进报》,用竹签蘸着棉花烧成的灰兑水制成的墨水写字,甚至用饭粒把报纸贴在牢房门上方,供难友们轮流阅读。这些看似微小的抗争,却是黑暗中不灭的星火。
最令人动容的是,烈士们在就义前仍不忘给党组织留下宝贵的建议。以许晓轩为代表的党员们总结了狱中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防止领导成员腐化”等八条意见,被称为“狱中八条”。这些用生命换来的经验,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溃逃前夕对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仅19人脱险。新中国成立后,白公馆被辟为纪念地,1963年与渣滓洞共同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白公馆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瞻仰,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在此举行入团、入党宣誓。展厅内陈列着大量历史照片和实物,包括烈士遗物、刑具等,真实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
漫步在白公馆的青石板路上,触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听到革命先辈的铮铮誓言。这里的每一间囚室、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白公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白公馆所承载的红色记忆愈发珍贵。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种坚贞不屈、理想信念高于一切的革命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