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这座承载着厚重抗战记忆的山城中,白公馆犹如一本凝固的史书,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座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下的建筑,不仅是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特别看守所旧址,更是一座承载民族伤痛与精神抗争的历史丰碑。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1939年被军统局改建为秘密监狱。这里曾囚禁过众多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包括著名的“小萝卜头”宋振中及其父母。狭窄的牢房、冰冷的刑具、斑驳的墙壁,每一处痕迹都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无声控诉。据史料记载,此处最多时曾关押过近百名政治犯,成为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务统治的象征之一。
白公馆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中西合璧建筑错落分布于山林间。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底层设有刑讯室、警卫室,二楼则是密密麻麻的囚室。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后院防空洞改造的“地牢”,这里阴暗潮湿,仅能容身。如今,复原的牢房内陈列着锈迹斑斑的脚镣、发黄的狱中诗抄,尤其是《红岩》小说中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留下的刺绣图案,展现着革命者身处囹圄仍坚守信仰的精神光芒。
白公馆与相距不远的渣滓洞监狱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抗战监狱遗址群。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溃逃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1·27”大屠杀,两百多名革命者在此殉难。这段悲壮历史通过《红岩》等文艺作品的传播,已成为中国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篇章。2001年,白公馆与渣滓洞一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白公馆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前来瞻仰。展厅内运用多媒体技术重现历史场景,VR体验让参观者感受当年革命者的囚禁生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岩魂”陈列馆,通过500余件珍贵文物系统展示抗战时期中共地下斗争史。这种沉浸式教育模式,使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成为可感知的精神传承。
近年来,文物部门对白公馆实施了科学保护工程,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同时加固建筑结构。专家采用微环境调控技术控制湿度,防止木质构件腐朽。2019年完成的数字化建档工程,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永久保存了建筑的全部信息。这种保护与科技的结合,让历史建筑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
当游客走过白公馆狭窄的楼梯,触摸囚室冰凉的铁窗时,仿佛能听到历史深处的回响。这里不仅是抗战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炼场。正如一块展板所写:“我们回顾黑暗,是为了更加珍惜光明。”白公馆的存在,提醒着每一代人和平的来之不易,也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红岩精神,筑牢民族复兴的思想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