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的白公馆,是一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灰色小楼。这座始建于1939年的建筑,原是四川军阀白驹的私宅,抗战时期被国民政府征用,成为抗战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斑驳的墙体、古朴的木窗,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作为战时陪都的核心区域,白公馆曾汇聚了郭沫若、老舍、茅盾等文化名人。他们在此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举办文化沙龙,用笔杆子为民族解放呐喊。楼梯转角的老照片里,依然能看到文化者们围坐讨论时坚毅的眼神。
在日军持续轰炸的艰难条件下,白公馆成为了文化界的“防空洞”。作家们在此完成了《屈原》《四世同堂》等经典作品,戏剧工作者排演了《法西斯细菌》等宣传抗敌话剧。小小的庭院里,时常回荡着《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重要活动地点。文化工作者们通过出版刊物、街头演讲等方式,将抗战精神传播到大后方每一个角落。展柜里泛黄的《抗战文艺》杂志,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文化抗战的热血。
白公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立体史书。欧式拱门与中式飞檐的巧妙结合,象征着抗战时期中西文化的交融。三楼阳台视野开阔,当年文化名人们常在此远眺长江,讨论时局。如今站在相同位置,仍能感受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历史厚重感。
经过精心修复的室内布局,保留了当年的会议室、书房和起居室。墙上悬挂的书法作品“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直观展现了文艺工作者与军民共同抗战的决心。展出的旧式打字机、油印机等器物,默默见证着文化抗战的艰辛与执着。
如今的白公馆已成为重庆抗战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前来参观。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利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馆内常设的“抗战文化名人展”,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还原历史场景。
这座建筑不仅是抗战历史的物质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它提醒着我们,文化力量在民族存亡关头的重要作用。当前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白公馆所代表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创作精神,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